1/15
影响力是一种顺从心理,它大致上可以分为六个基本类型(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影响力的武器—武装自己
触发者并不是对手整体,而是对手具备的一些特征
1. 这类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种近乎机械化的过程
2. 只要掌握了触发这种过程的能力,人们就能从中受益
3. 使用者借助这些自动影响力武器的威力,就能让另一个人乖乖就范
如在认知原理上,有个叫对比原理。基于先前所发生事件的性质,相同的东西会显得极不同。
2/15
互惠
给予,索取,再索取
互惠指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
给某人好处,那人自然而然会产生亏欠还债感,所以当施恩者向受恩者请求帮助时,受恩者很难拒绝他。即使是硬塞
现实生活中有印度的一个宗教克利须那使用互惠原理来求得募捐
除此之外,互惠原理成功的原因是,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这个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尤其是男女之间。当一个女生在酒吧接受一个男子的饮料时,那么他们接下来很有可能发生关系。
“无功不受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许就是这个原理吧
互惠还有另一个模式
互惠式让步(“拒绝-后撤”术)
先提出一个高要求,当对方拒绝时,再提出低要求,对方此时很难再反对
如销售房子时,先带你去看高价位,再是低价位
那么应该如何拒绝
知道对方真正的用意,此时就会有了抵触心理
3/15
承诺和一致
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
4/15
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来源。
而前后一致是一种很好的为人特点;不具备这一特点的人,会被视为浮躁、多变、优柔寡断、糊涂、欠缺稳定。所以,出于这种观感上的原因,一个立场越公开,人就越不愿意对其作出改变。
其中,把它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推销公司利用书面承诺来强买强卖。但他们很多客户买下并不是因为想要,而是受到欺骗,在胁迫下才答应成交的,所以有法律规定这些消费者可以反悔。然而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那些公司只需要消费者来填写(不再是推销员)就行。
对于这样的行为,社会科学家指出: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5/15
爱默生对于保持一致提出了一句名言“死脑筋保持一致愚不可及”,所以作者对于如何拒绝,提出了要思想上的觉悟。
心理学证据表明,面对一样东西,我们总是先体验到感觉,经过短暂的一瞬间之后,才能将其理性化
所以,当我们面对艰难抉择时,我们要集中注意力捕捉最先迸发的感觉
6/15
社会认同
社会现象“别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错不了”
社会认同原理,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因为,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么一来,偏颇甚至伪造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6/15
群体影响力很大。
走在街上,如果一个人一直看着没有任何东西的天空,我们常常以为他是个傻子。然而,当人数变为5个时,我们会不自觉地也往天空看一下。当是一群人时,我们甚至会停下脚步,跟他们一起看。这就是群体影响力。
多元无知: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混不清、意外性很大时,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美国有个案例,一个女孩在夜间被杀,期间有32位看到了,但并未阻止。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这个社会很冷漠。然而,事实上,如果是一个人看到时,这个女孩得救就会提高不少。
这个案例很好地证明了“多元无知”。
7/15
社会认同有2个重要适用条件:
1.不确定性
2.相似性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与自己相似的人。
现实生活中,当一个自杀被报道出来后,在3-4天时,死亡率会很高。科学家们称其为维特效应。这个名称来源于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出版后,有不少国家出现了自杀事件。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拒绝?
1.面对明显是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感
2.在证据经人蓄意篡改、信息不可靠时,做好还击的准备,必须亲自权衡优劣得失
7/15
喜好
我们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我们应该如何让他人喜欢自己?
1.外表魅力
一个人的某个正面特征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
科学研究证明,长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帮助,在改变听众意见时也更具说服力
所以,很多时尚服装店的销售员大多长得好看
2.相似性
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
3.恭维
我们总会相信别人的赞美之辞,喜欢上那些擅长说好话的人。
积极的评价,不管是真是假,都能让人产生对恭维者同等程度的喜欢。
4.接触与合作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
广告商利用了这一点,让我们多次接触他们的产品,以至于购物时倾向于买他们的产品。
所以,有人提出用“接触法”来改善种族关系。
然而,适得其反!在不愉快的条件下(如挫折、冲突和竞争)持续接触某人或某物,反而减少好感。
那么,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
给他们布置不得不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有证据表明,以团队为导向的学习能缓解这种敌对状态。
5.条件反射和关联
古有使者带来坏消息而丢掉性命,今有气象预报员因气象播报错误而惩罚。这些都是联系原理在作怪。
所以,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联系原理在很多领域有应用,如“午宴术”,人们对就餐时接触到的人或事物更为喜爱,典型案例是巴甫洛夫学说。
除此之外,这个原理还解释了有些人越缺什么缺越爱炫耀什么。
因为这些人的自我意识太差。他们内心深处的个人价值感太低,没办法靠推动或实现本身成就来追求荣誉,只能靠着吹嘘自己与他人成就的关系来提高自我形象。
事实上,他们的成就并不来自本身!
我们应该如何拒绝这个影响力武器?
因为影响好感的途径多种多样,逐一解决是不现实的。所以取胜技巧在于使用时机。
我们不需要识别所有导致好感的因素,相反,我们听之任之,顺其自然。但要注意过分好感!
当与顺从专家接触时,我们只需要关注跟好感有关的一件事就行,清楚知道这件事是否对自己有利
8/15
权威
一个实验测试,“学生”(演员)回答错误,“老师”(受试者)施电压且是累加性的,最后的电压足以电死人。当“学生”受不了要放弃时,实验继续。然而“老师”很少放弃这个实验的。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9/15
人们倾向于顺从权威,如听父母、在校听老师,因为顺从权益多数情况下会让我们走捷径。然而,凡事都要有个度,顺从权威也一样。顺从权威会让我们容易上当
因为生活中会有不少骗子以权威来骗取钱财,他们通过头衔、衣着和身份标志来行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当我们遇到貌似权威的人物时,我们应该问“这个权威是真正的专家吗?”
这样我们就会把焦点放在两点关键信息上: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
接下来,如果碰到一个权威,而且的确是专家,在屈从权威影响力之前,我们应该问自己,“这个专家说的是真话吗?”
在评估权威可信度时,我们应该牢记,顺从专业专家偶尔会说些有违自己利益的话,以此来骗取基本的信任感。
稀缺
数量少的说了算
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了它。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力?
逆反心理
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这个心理首次会出现在两岁,家长们称它为“可怕的两岁”。
男孩当面对更大的障碍物时,会表现出逆反行为,即直接挑衅;相反,女孩主要对来自他人的限制行为产生逆反行为。
当然,我们一辈子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倾向,但最为突出的是在青春期。
如果青春期谈恋爱,父母反对的话,少男少女会对爱情更坚定,典型代表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
11/15
最佳条件
新出现的稀缺更使人觉得迫切的适用范围
因为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
如何拒绝
面对稀缺压力产生恰当的警觉还算容易,但根据警觉采取行动就难多了。
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的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12/15
即时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个双刃剑,有时它能提供我们有效信息(尤其是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时代),有时被心术不正的人利用来欺骗我们。而我们需要防备的正是第2类人,此时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向他们宣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