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宝宝经常乱扔东西。
宝宝为啥扔东西呢,我总结了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这是宝宝最爱的游戏。
特别是一岁多的宝宝,他们抓住你手里的东西,还研究一会儿,看上去很认真的样子,然后突然扔到地上,嘴里还嗯嗯啊啊开心无比,更让你无语的是,宝宝还睁着无辜的大眼睛看着你,等着你给他捡起来!
于是你深呼吸、心中默念:“是我亲生的、我不生气,我给捡起来”!结果小家伙拿到手里,看一看,居然又扔出去了!
就这样:扔出去,你给捡起来,再扔出去,再捡起来,多来几次,好多妈妈都说:扔到我崩溃!恨不能抓起他的小手打几下。
其实大可不必那么生气,你想,为啥同样面对扔东西这件事,你这么生气,小家伙却那么开心?
因为扔东西,对我们来说是个麻烦,对孩子来说,却是个游戏。
其实小孩子在6个多月的时候,就已经会扔东西了,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通常不会生气,还会觉得很好玩,而且几个月的孩子,再调皮还能翻天不成?周围也没啥危险的东西,爬床上,把能扔的东西都扔了,也不过就是几个玩具而已。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能淡定地觉得孩子只是好玩。
可是,当孩子再大一些,一岁多了,能走了,活动能力强了范围也大了,嘴里还能蹦出几个字了,我们更担心孩子的安全,同时,对孩子的游戏要求也“高”起来了。好像只有玩摇铃、躲猫猫,这些我们成年人可以理解的活动,才称得上是游戏。孩子在那里扔东西,就不是游戏了?
错错错,首先得弄清楚,到底是谁在玩游戏,谁才是游戏的主人,当然是你的宝宝啊!
小孩子最喜欢玩的游戏,绝对不是你给她设计好了,教给她玩的。这样的游戏他很可能没有兴趣,看都懒得看一眼,他更喜欢那种自己发展起来的游戏。
这还真不是家长的错,不是你设计的游戏有问题,别说你是个普通家长,即便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跟自己的孩子玩的时候,也遇到过同样的尴尬。比如劳伦斯.科恩,亲子类畅销书《游戏力》的作者,就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的女儿过生日,劳伦斯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心理学家的优势,给孩子们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游戏,又拿出自己心理学家的专业本领,给孩子们一一讲解这些游戏,没想到孩子们围在身边傻傻地看着他,毫无反应,好像他是个外星人……最后还是他的妻子过来给他解围,妻子说:“孩子们,冲到公园那边,再冲回来!”孩子们立刻欢快地跑起来,跑了好几次,然后乱做在地上,哈哈笑个不停,大口喘气,一个大点的男孩还说:太好玩了,我们再来一次吧!
所以你看,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我们成年人看上去,觉得一点儿都不符合逻辑啊,甚至在我们成人的概念里,这样做都不能称之为游戏吧?可是小孩子却乐在其中。
在空地跑来跑去;看见一个洞,过去用手指抠半天;看见一个小东西,扔下去捡起来玩半天……等等等等。
这种看似荒谬,重复地做法,其实是很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很多小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就喜欢做这样的事情,这就是自发游戏。
你要是不让孩子这样做,很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因为孩子的自发游戏,正是孩子认识世界、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源泉。
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呢?
皮亚杰提出了“感知运动”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感知和动作是孩子获得信息的直接又有限的手段。
就拿扔东西游戏来说,小孩子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地反复扔,这就是感知的过程,他在感知东西的摸上去的感觉、扔出去的重量,扔在地板上发出的声音,弹起来的样子……然后,他看着你,让你给他捡起来,他好再接着扔,这不正是宝宝和你之间的互动吗?
宝贝们在这个重复扔、重复捡的过程中,感知着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体验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发展着自己和父母的感情。
作为爸爸妈妈,你在这个游戏中的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在宝宝的脑海中,留下了最初的印记。
所以,宝宝扔东西,你不能粗暴地阻止他:不准扔;而是指导他怎么扔。
小宝宝没有分辨能力,可能看见什么扔什么,所以贵重、危险的物品尽量收好,准备一些安全、无伤害性的玩具给她扔,小孩子既然喜欢玩扔东西游戏,就让他玩个够,给他各种能扔的玩具,比如各种重量、大小的球,各种重量、大小的沙包,陪孩子一起扔,给他示范各种各样的投掷技能,让扔出水平,扔出技能。
等孩子大一点,两岁多了,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了,就要耐心地教会小朋友,什么东西可以扔,安全,什么东西不可以扔,危险。什么时候可以扔,不影响,什么时候不可以扔,会打扰别人。
第二个原因:我生气了!
当然,也有的时候,小孩子扔东西还真不是游戏,真是因为他生气了,那怎么办?
通常,爸爸妈妈都知道孩子是为什么生气的。
把扔掉的东西收起来,抱抱孩子,告诉他:“爸爸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你还想玩一会儿玩具,但是又不得不收起来,你心里肯定难过极了,你可以哭一会儿,等你好一点儿了,我们可以一起收。”
千万别觉得这是在放纵孩子不听你的命令,相反,这是在用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告诉孩子,你理解他,你爱他,你能接受他有情绪,只是这样的情绪要用更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乱扔东西。
第三个原因:快看我!求关注!
还有的时候,孩子扔东西,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那我们就要想想,是不是在孩子乖乖待着的时候,我们觉得他反正不哭不闹,自己玩得挺好,反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孩子一撒泼、耍赖、发脾气,扔东西,我们马上急匆匆跑去过问孩子?
长此以往,孩子就学会了用这样负面方法来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力了。
所以,家长也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关注点改一改,发现孩子做了令人欣喜的行为,立即给予反馈,不论是言语上的(你刚才自己做着看书好认真啊!),还是行动上的(给宝宝一个亲亲一个抱抱);
而对于孩子撒泼、耍赖、扔东西的这样不值得鼓励的求关注行为,在安全的情况下,站在旁边默默陪伴,但不鼓励不批评,不给予任何反馈。因为没有反馈,孩子自己也觉得没意思,这种耍赖、撒泼的行为会渐渐消失。
一旦孩子的行为有所收敛,我们立刻反馈孩子,说出他的心声:
“你一直在捣乱,我知道你是想引起妈妈的注意,你想让妈妈陪着你对吗?”
虽然不鼓励孩子耍赖、撒泼,但也不要忽视孩子内心中的痛苦和挣扎。
要让他明白,妈妈无条件爱你,但是你不能用我对你的爱和关心胁迫妈妈,让我们平静下来,讲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