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开盘机流行于专业剪辑和引入立体声

开盘机流行于专业剪辑和引入立体声

作者: 杰_6343 | 来源:发表于2024-05-20 00:57 被阅读0次

    磁带系统起源于德国,在二战之后被引入美国,这种系统跟唱片比起来在音质上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在便利性上,却完胜唱片。

    恰逢当时电声学技术蓬勃发展,早期纯机械录音基本上已经完全退出了舞台,演唱者们再也不用凑到号角旁边,拼尽全力地吼出自己胸中的声音了。电声学的进步使得麦克风可以拾取演唱者的浅吟低唱,并经过电声放大后重放出来,因此诸如Bing Crosby这样的歌手开始大行其道。铝带式麦克风平滑的瞬态、黯淡的高频和温柔的嗓音被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温暖着自大萧条以来伤痕累累的美国人民。不过Bing Crosby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他太火了,以至于他不得不频繁“赶场”,奔赴不同的广播电台进行现场表演。

    在上世纪3、40年代,流行的做法是让音乐家在电台进行现场表演。虽然大萧条时期一些电台偷偷地使用唱片来代替音乐家们进行广播,但在大萧条结束后这种行为就遭到了制止(音乐家们强烈反对电台的这种做法,双方博弈的结果是在一段历史时期里,假如电台要播放唱片,就必须雇佣一个音乐家来手摇唱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听众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分辨出唱片和现场广播之间的差别。而Bing Crosby作为当时最火的歌手,每年都要在近40周的时间里疲于奔命,转战各地去做现场广播。

    磁带机的出现让Bing Crosby嗅到了一丝改变的可能——首先,磁带的录制远较唱片来得容易;其次,当时一卷磁带的录音可以达到30分钟,不仅远超唱片,而且也能满足节目录制的需求。最后,它的声音虽然较唱片还有差距,但却可以接入当时电台的电声系统中,回放起来跟现场广播并没有什么差别。Bing Crosby于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在磁带上预录制自己的节目,然后将磁带送到各个电台。

    显然,广播公司对此十分不满,双方展开了一场大战。然而最终,磁带的便利性还是打动了所有人,他们不得不同意使用预录制节目代替直播节目进行广播。而音乐制作人们则激动地发现了磁带的另一个妙用——它们是可以剪辑的!

    对于录音师们来说,开盘带的好处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们可以自如地控制它的转速,轻而易举地用刀片割掉不满意的片段,简单地将两段录音粘到一起;对演奏者们来说,他们再也不用担心一个错误的音符就会毁掉整个录音了。而后期的多轨磁带录音系统更是为音乐的剪辑和制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所以很快,将音乐录制到磁带系统上,然后在磁带系统上进行混音和剪辑,然后再进行唱片的压制就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为此,人们不得不牺牲一部分音质。

    所以为什么是“开盘”机?因为不开盘就没办法自由地进行剪辑。然而从一开始,磁带系统的音质较之于LP就没有什么优势,消费级的磁带其频响范围可能只有50—12KHz,失真和动态更是惨不忍睹;而专业级磁带虽然能够通过使用强磁涂层等方法来提升品质,但其信噪比与动态范围也始终是个大问题,更糟糕的是磁带的高频偏磁调制噪音问题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而磁层越厚,频率特性又越差。所以在立体声LP技术发展的晚期,LP的音质已经开始受限于这种开盘母带的音质了。

    通过计算机控制槽距的方式,黑胶的动态已经可以扩展到超过70dB,而最好的磁带也只能做到5、60dB。瑞士Studer A 80型磁带在30cm/s转速时的抖晃率为0.04%,频响范围为30—18KHz,信噪比61dB,失真为1%。即使人们将自己能掌握的所有先进手段——自动张力控制 、电子计时、 耐磨单晶铁氧体磁头等等……都用到磁带系统上,也没法克服它们的先天不足。

    Studer A 80

    所以大家开始试图另辟蹊跷,一种思路是绕开磁带,找高水平乐团进行现场录制,一度可以将LP上的动态推高到70dB。这种高动态LP录音受到了日本厂商的喜爱,然而却因为录制条件的苛刻而没能普及。

    然后,数字时代来临了。

    CD的三个90dB轻而易举地干掉了黑胶,而在录音室里,数字磁带也取代了开盘母带,从PCM录音机到DAT,再到基于硬盘的大型音频工作站,新型数字设备的剪辑更加方便、寻迹更加精准、动态更大、失真更低,频响也更加平直,多轨叠加录音时也不用考虑磁头时差和机械系统造成的延迟问题,更没有机械装置带来的抖晃问题。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人类终于解决了音频制作环节中的音质与便利性的矛盾——用一种彻彻底底的、压倒性的方式。

    艺术家们反感数字音频么?

    很难说,从机械录音时代(远早于LP、磁带的锡箔录音、钢丝录音机时代)开始,一些音乐家们就对录音这种事情心怀不满。诚然,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坐在卡耐基音乐厅第十排正中聆听的感受都是无可比拟的。但也有一些艺术家们将数字音频视为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们第一次,可以自由地操纵声音,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进行创作。

    卡拉扬无疑是个中翘楚,他作为CD数码音频系统的国际主席,在早期数字音频技术兴起时便积极投身其中。他对CD赞不绝口,并在1982年干脆成立了Telemondial公司,深度参与了录音与后期制作。在这些宝贵的数字录音里,他探索了古典音乐的无限可能,然而也深深地为人所诟病——这些录音里的乐队就像是由超人和蝙蝠侠所组成的那样,拥有着过人的体力和稳定性,他们几乎从不犯错、永远气息悠长、永远落锤坚定。然而对于卡拉扬而言,这才是他梦想中的“完美之音”。

    Everything else is gaslight——赫伯特·冯·卡拉扬

    所以假如你将“开盘母带”视为一种情怀,一种风潮,一种对模拟时代的怀念,那么它的声音确实可能给你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动。但假如从技术的角度去考察这种上个世纪的产物,那么对不起,它无疑是落后的、原始的、不可靠的。其音质不仅远逊于CD,更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也不如黑胶。

    补充说明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至六十年代初,即立体声录音刚刚发明的时候,各大唱片公司曾经发行过一批7寸直径两轨7 1/2 IPS的开盘带,我们姑且称之为“准母带”。在立体声初期,一般家庭、即使是发烧基本只拥有单声道的黑胶唱机。唱片公司发行这些开盘带的原意,就是为了向音乐爱好者展示“立体声”是多少的美好,多么的逼真。同时,磁带也方便电台和专业机构广播及编辑使用。

    进入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发明了4轨开盘带(7寸直径4轨7 1/2 IPS),唱片公司就只生产四轨带了。估计是他们也意识到两轨带太HIFI了,HIFI到会严重影响他们生产的黑胶唱片的销路,所以毅然投入到商业发行的4轨带行列中。4轨开盘带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之后商业发行的开盘带完全退出市场,直至开盘带的热潮再现才有新开盘带重出江湖。然而,即使是4轨开盘带,仍然有相当部分,特别是带杜比制式的磁带比黑胶唱片还要HIFI。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盘机流行于专业剪辑和引入立体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cg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