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一名民族英雄,但他也同样开启了,明朝重文轻武的局面。全家老小金银财宝都在城里,带甲将士撤退入城无论是谁都砍头,以前是为国打仗可以偷懒,现在为自己打仗当然卖命。俗话说,久守必失。大明没了几十万精锐不假,但是神机营还在,各地勤王军队也很快就会赶到。
留守京师的军队还有战斗力,士气虽不旺但仍可用,这时守城这点士气也会丢,搞不好京师会在勤王军队赶到之前被破。反之。出城决战。自断后路。军队战斗力反而会提升,而且第一仗是神机营打的,用三段击背靠城墙房屋攻势大破瓦剌骑兵,首战告捷,士气大增。再加上将士浴血奋战。背靠京师怎么可能打不赢。一味地守守守,士气迟早都掉光。再厉害的部队也会败。
别说人少,人家刚刚歼灭了明朝精锐! 别说不擅攻城,蒙古攻城是时都是用人堆的吗? 关键就是那一鼓作气,士气没了,剩下的时间不过是逃跑与追杀罢了!术业有专攻,叶老师的专长是研究国际关系,真的不能同意不守城而出兵。守城可以设置瞭望塔和哨位,不需要一米站个士兵。沟深城高,城下有动静,城上一清二楚,等爬一半的时候已经可以滚木擂石伺候了。如果有大部队运动,更是清楚的很。明军固守为长,野战为短。
从兵形势角度讲,于谦做的极其正确,土木堡之后,明朝已然成为惊弓之鸟,人心惶惶,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部分大臣主张南迁。可见在这种条件下,如果都城被围,明朝军民有多少抵抗意志?士兵有无死战决心?笔者也可以参见靖难之役最后金陵是如何被攻破的,也可以在靖康之耻中见到高层的抵抗意志。于谦再猛,他无法改变所有人的想法。 于谦不懂兵法吗?于谦手下的将领不懂战术吗?只能置死地而后生,皇帝就在身后,没有了退路,将士只能死战。
就想着出城就是马冲刀砍,你就根本不知道明军的训练战法,第一城外有大量的民宅,可以依托预防骑兵,第二才是关键,明军装备的大量的火器,火炮可以在城墙上打,但是手铳等轻武器,必须近距离最有效。明军依托民宅诱敌到城下,发挥火器优势,大量杀伤也先的军队,所以才取得了优势。刚经历土木堡之战,全国精锐尽丧,正处于士气最低点,援军什么的基本不能指望。至于等也先粮尽退兵就更异想天开,北京是首都又是华北平原的门户,首都被围,全国上下失去统一指挥必然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甚至干脆佣兵自重静观其变,也先退了则象征性的去勤王并追击,北京城破则整个华夏大地又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况且也先的骑兵在华北平原四处劫掠村庄补充物资,即便最后被逐回关外,也势必让大明朝威信扫地。
首先钓鱼城,襄阳城,和京城比较本就不妥,钓鱼城地势险要,本来就是军事要塞,里面全是军人,百姓很少,可想而知士气是高昂,军人就是战士,没有家人牵挂,那是打仗没有后顾之忧的。京城不同了,达官贵人,三教九流,人员极其复杂,平民极多,固守将士顾虑反而重重,实际上北京保卫战都是发生在城墙下,得到了城墙上的部队极大支援,且部队在外,家人都在城内,不为家人拼死一搏,是回不了城的,这个时候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力。而且背靠城墙下决战,骑兵没有冲击力了,那对步兵没有优势了,你还能冲过城墙去不成,那特么谁怕你啊。部队放在城内,每个人都虚了,敌人亦可从容安排攻城计划,大城再险要,总有破绽,且京城如果被断粮道,那必然内乱四起,主战派主和派势必斗在一起,敌人若围三留一,那就完蛋了。历史不能假设,北京保卫战最后是胜利的!
先不谈排兵布阵,就说百万军民的粮草怎么办?瓦刺只要包围京城,截断漕运,北京不战自破! 再者北京那么多城门那么长城墙,只要攻破一点或内应开门再多明军都会崩溃,要知道当时民心军心已经摇摇欲坠。 于谦的野战也不是步卒对骑兵旷野厮杀这么愚蠢,是结合北京城下街巷与其巷战,瓦刺骑兵优势无法发挥,火器及步兵占极大优势,屯兵城下依靠城墙,即可得到城上火器弓弩支援也有背水一战的意思,因此明军士气大盛。 在北京城下与之决战,断了也先继续南下劫掠的企图。瓦刺一部围住北京,分一部骑兵南下,整个大明半壁都将涂炭,大明剩余精锐已经聚集北京,其他地方一片空虚。 不结合当时的形势,纸上谈兵,累死三军。 于谦大智大勇,力挽狂澜不是侥幸。
历史是从来不会质疑胜利者的,每次战争都按部就班的打,何来出奇制胜。土木堡之役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浮,天下为之振动。如一味地龟缩避战,不仅士气更加低落,更会助长也先之嚣张气焰。于公以哀兵之必死之心奋战雪耻,大败强敌,怎么还能质疑呢?守城必守野没听过?越是大城越要一定的野外空间,不然是会坐困的,能用城墙里的资源养活所有人的城市根本不存在,城市不是城堡,钓鱼城是城堡,襄阳是城市,所以丢了水道网和其余几个城的策应襄阳就守不住了。南宋一次次抵抗南侵胜利的基础都是依托城市野战的胜利。明军一次次失败根本原因是缺乏能打硬仗的明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固守坚城,固然可暂保京城,但瓦剌始终处于攻势,京城百万之众,粮储不足,迟早耗尽,难免一败。况且,万一瓦剌转战南下,中原地区必定生灵涂炭,国家不存,京师何存。乘着大明精锐之师汇聚京城之机,采取积极防御策略才是唯一正确选择!兵临城下,又是首都,将士、人民心理都很难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御敌于外至少有这么几个好处,第一,选择自己预设的战场,掌握主动权;第二,给予自身更大的迂回空间,防止翁中捉鳖;第三,主动出击打破对方惯性思维,具有军事的突然性;最后,古代战争的守城本身也非死守而是机动守城,城内城外均有军事部署,里应外合,不断袭扰,说白了于谦守城还是运用古代守城的常规套路(参见张巡收睢阳)。
天子守国门的明朝,依托强大城防守城池对于明军并没有困难,明军战力是强大的,只是气势打了折扣。一旦唤起热血对瓦刺不会有太多悬念。瓦刺是想敲诈得多点利益。明朝是存亡危机,大家动力都不一样。北京城有九个门,如果分兵据守,每个门兵力就会薄弱,容易攻破,只要有一个门被攻破就会引起慌乱溃败。并且瓦剌骑兵速度快,当你明白他的主攻方向时,来不及救援。只有将主力列阵城外,才能吸引瓦剌主力来决战,瓦剌也没有那么多兵力将几个方向作为主攻方向。两军对阵勇者胜,置死地而后生,很有当年项羽破釜沉舟的气慨。
在这一点上,蒙古人没有满人的军事统帅能力。满人几次进入山海关都没有怎么去打北京城,而是在华北山东烧杀抢掠一番全身而退早,极大的消耗了明朝的实力。 以蒙古当时的实力,直接打北京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让山西的蒙古军队和也先大军合击河北河南再横扫华东,那么长江以北就真的没有可以单独抵抗蒙古的力量了,古代战争,骑兵机动兵团的巨大优势完全没有发挥。他们完全可以在明军信息传递到位,兵力动员集中之前就统一北方了。 说白了,满族统治集团内部汉化比较严重,更不要说八旗内部汉人本来就占据很大比例,努尔哈赤本来就是明军成员,家族内部就有很多汉族女婿,和依附的汉族重臣,其决策过程有一定的民主过程,作战比较主动不会受对手的策略迷惑。
打小城市可以坚守,但北京这种百万大城市,只能出击不能死守。原因很简单,第一守军不够,大城市城门多,兵力会分散,而且因为城市太大,外一一门被破,其他守军需要时间才能敢来。第二粮草不够,南京鱼米之乡还好点,但北京本身就需要南方不停送补寄。没有支援的话百万人民会瞬间吃破粮食。打仗和打架一样,一是要有实力,一是心理战,一是战术技巧。刚开始,大家都被吓破胆了,此时的胜利很重要,是建立信心的重要环节;等我们习惯了畏惧,有豪气有胆识的时候,要敢于给敌人当头一击,此时更是拼豪气胆识,如果胜利,则敌军心理防线全线崩溃,横的怕愣的,楞的怕不要命的,说的就是这;在实力距离敌人很远时,战术和技巧非常重要,能消减敌方的优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