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十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 - 2

十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 - 2

作者: Jayson胡纯亮 | 来源:发表于2018-10-11 08:28 被阅读0次

    那天早上的会议很难忘。 

    我记得Tom简单说了一下昨天的大跌, 然后建议大家观望几天, 然后看是否是一个加仓的好机会。 他大概是我们那边年级最大的一名同事, 又是美国人, 又在华尔街混了20-30年, 所以大家都很尊重他。 然后就各自去找客户聊天去了。 

    我们每天早上都要开早会, 基本就是讲一下隔夜美国市场, 有什么新产品, 以及一些产品培训。 牛市已经持续了3年了。 指数各种创新高, 各种产品表现也都很不错。 在牛市的时候, 产品都很好卖, 所以其实也没什么人认真研究产品, 以至于我们卖的最好的几个产品, 其实我们自己都不太清楚里面到底是什么, 天知道这些销售是怎么卖出去的, 我们都不懂, 客户怎么会懂。 我们卖的比较好的一类产品其实就是CDO Fund, 我记得该Fund的基金经理来培训的时候, 我也参加了, 大部分内容枯燥无味, 什么Trench(分层), Insurance(保险), 各种图表, 各种术语, 我只记得有人问了一个问题, 这个产品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基金经理回答, 全球大规模失业。 然后停顿了一下说,Which is not likely to happen. (不太可能发生)。 然后哄堂大笑。 

    实话实说, CDO, CMO, 这些产品, 我其实是后来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 尽管当时我认为我知道。 我相信金融危机之后, 大家对这些产品也都有所了解。 便于大家理解后面的故事, 我还是简单的解释一下。 

    先从CMO开始。 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 担保抵押凭证。 这是什么鬼。 Lucy是一个餐厅服务生, 收入不高, 她原本买不起房子, 但是她想买房子, 怎么办。 她去银行, 但是因为认为她收入太低, 而且不稳定, 不想贷款给她, 于是她找到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说可以啊, 不过你的利率要上浮30%。 Lucy说没问题, 反正房子一直涨, 我又有工作, 我想住大房子。 于是金融机构就有了一堆Lucy, Mary, Sunny和Ivory这些不是很优质客户的贷款(sub-prime)。 不得不说, 老美还是很含蓄的, Prime我们知道是优质的意思, 然后给了这些垃圾客户一个分类, sub-prime. 就是没那么优质的客户。 Ok, 现在我们有了一堆不是那么优质客户的贷款, 那么我们把这些贷款打包。 这样, 从外部来看, 我们就有了一个资产包。 资产包有现金流。 

    一个企业也有现金流, 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很多, 有senior debt(债券), 有mezzanine(夹层), 有Equity(股权), 同时有S&P, Moody这种给企业债评级的机构。 那同时拥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包也可以分成(Trench)啊。 于是我们聪明的金融工程师们, 按照企业的融资方式, 把资产包分成债券, 夹层, 股权等多层。 然后再找个评级机构评个级, 然后找个保险公司上个保险, tada! 然后再把这些不同等级的Trench卖给不同需求的机构。 

    同样的CDO的基金就不仅仅包括房产抵押贷款, 有可能是企业债, 或者其他类型的债权集合。 

    当然以上所有知识都是在我亲眼看着自己重仓的一只CDO基金在几天内净值被干成0之后才知道的。 这只基金背后的资产没有问题, 是流动性杀死了他。 

    这只基金叫Basis Capital. 已经运作了15年了, 每年的回报大概是15%, 然后年化波动率(Volatility)是2%。 是的, 你没看错, 2%。 如果你去看这只基金的净值曲线, 几乎是一条斜着向上的直线。 这只基金主要投资企业债CDO的Equity层。 之前跟基金经理聊过, 其实他是不看好CMO的, 因为他知道里面大部分都是坑。 但是他投的都是企业债的CDO, 这些企业债, 其实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也是没有问题的, 那这只基金是怎么死掉的呢? 很简单, 当大家开始sell off CMO的时候, 同时大家也会出售CXO, 所有交易都是OTC的, 所以当所有人都在卖的时候, 净值掉的很快, 基金持有者看到净值掉了, 又开始赎回, 那基金经理不得不卖, 卖, 没人接盘, 净值继续掉, 基金持有者继续赎回。 所以几天内, 一只跑了15年的基金, 就这么被流动性干死了。 15年一刀切配资, 也是同样的情况, 流动性被吸干了。 

    我们还有一个旗舰产品, 叫Global Alpha, 是一只多策略的量化基金, 里面模型是30多位数学家鼓捣出来的, 基本上就是黑盒, 你也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 告诉你你也不会懂, 反正就是赚钱就对了。 之前几年给客户赚了不少钱, 不过金融危机刚刚开始的时候, 一个月跌了30%。 然后就看见美国的VP经常到我们这边被客户骂。 

    07年下半年, 金融市场已经开始大乱, 世界还是平静的运转。 

    由于换了老板, 我也很少被骂, 反而很多工作受到鼓励, 我也自己做了很多非常非常基础的量化分析, 比如好的治理结构的公司是否会跑赢大盘? 或者有良好价值观的基金是否会跑赢大盘?

    因为我们有一些学校的基金会, 或者教会的基金会。 他们对投资公司的要求会有不同的筛选, 比如他们不会投黄赌毒军火。 但是, 是否这种价值观良好的基金会跑赢呢? 恰恰相反, 美国有一个SIN的ETF, 只投黄赌毒军火等, 远远跑赢大盘。 

    到了07年, 我也开始有一些朋友, 主要都是通过工作认识的。本地人, ABC。  大家偶尔会一起出去玩吃饭什么的。 不过由于文化的不同大家还是没法走的特别近。 普通沟通交流聊天啥的都没问题, 但是一旦开始深入了涉及体育, 历史等等, 我就插不上话了。 而且老外很多习惯其实我一直都是受不了的, 比如每次下班约喝酒, 老外是不吃饭的, 就几瓶啤酒一碟花生米可以站一晚上。 每次混到10点多我都饿的肚子叫。 澳洲人继承了英国人的传统, 平时的正经的二五八万似的, 喝了酒都是神经病。 我不喝酒, 但我很爱看大家喝完酒的样子。 回国之后也是, 每次酒局都是我送大家回家。 

    在各大投行里面, 墨尔本的亚裔并不是特别多。 后来我认识了Ben, 一个很小去澳洲的香港人, 我们经常约下班之后去Little Bourke小巷子里面的上海面馆吃饭, 然后去网吧打游戏, 就因为这个, Ben还在网吧丢过一台公司的笔记本电脑, 后来差点被开除。

    还有Winter和Muller, Winter经常开着她那白色的Falcon带我去Dandenong吃新疆大盘鸡。 后来Muller从阿德莱德搬到墨尔本, 我们经常在Southbank吃难吃的自助火锅。 

    后来墨尔本的生活其实也没那么糟糕, 我很快在Southbank找到了和一个香港大婶合租的公寓, 每天坐Tram门到门, 每天下班之后, 都去Crown的Poker Room, 玩到晚上11点。 那个时候Poker Room刚开, 为了吸引人去, 有2块钱的汉堡薯条可以吃。 再后来, 我搬到City, 每天可以走路上下班。 跟我同Apartment住着我们公司能源行业的分析师, 他应该是澳洲排名前三的分析师, 每周周末偶尔还会看到他拎着小篮子去City的Coles买菜。

    尽管如此,07年, 我还是一心想要回国。 

    我没有那么大的远见可以预见到后来金融危机的影响。 只是觉得澳洲的生活太可以预测(too predictable). 我知道我可以继续考我的CFA, 然后继续往上爬, 等我40岁的时候住在一个大house里面, 娶妻, 生2-3个孩子, 可能还养一条狗。 说不定在Noosa还能混上一套Holiday House. 对于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 这太恐怖了。 人生应该是很多可能性的,应该是跌宕起伏的, 你会在哪, 遇见谁, 做什么样的工作。 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游戏的结尾, 你将经历哪些关卡, 那游戏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 所以为了寻找更多种可能, 我开始寻找回国的机会。 那是07年下半年的事。 

    站在08年往回看, 我以为我奇迹般的躲过了金融危机, 但是其实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我也没有想到, 我以为的起起落落其实是落落落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 - 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gm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