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

作者: 顾兮明 | 来源:发表于2023-10-25 01:40 被阅读0次
    九边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然而把这项奖授予他们,几乎闹得人神共愤。

    首先,西方经济学家们看完阿比吉特·巴纳吉和埃丝特·迪弗洛合著过的一本经济学著作《贫穷的本质》(该书代表了他们经济研究的重要观点)之后的感受是:这也是经济学?这要是经济学的话,某“鸡你太美”的流量明星都可以算作NBA最佳球星。

    其次,东方的经济学家,尤其我国的经济学家看了之后更觉得不可思议,作者书中倡导的很多事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并且卓有成效,连个村干部都懂的道理,这些诺贝尔奖得主复述了一遍,竟然有模有样地拿了诺贝尔奖。

    最后,很多读者对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作者所创作的《贫穷的本质》也嗤之以鼻,因为书中的观点给人的感觉是:

    大部分内容毫无新意,基本都是老生常谈,只是加了一些数据支持,这也能得奖?而且不少人纳闷,真按照作者说的去做,穷人就能脱贫?根据常识也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更像是通过结果找原因。

    这次诺贝尔奖颁发,给人的感觉更像是“辛苦奖”,也就是说书中说的道理大家都是懂的,但是很少有经济学家亲自跑到贫困地区,到非洲,到印度边远山村,或者干脆跑到喜马拉雅山下的贫困地区,搞对照组挨个验证之前的理论的正确性,这个精神就太硬核太实在了。

    当然了,他们已经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可能完全没一点实质内容,我们接下来就按照原文说的内容讲述下:

    一、营养很重要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先重申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现在的世界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让每个人吃饱,粮食已经足够了,不仅是因为农业科技,更因为全球大面积地引进了原产自美洲的土豆、玉米等高产量农作物。

    人们普遍认为,现在还有人吃不饱,是欧美浪费太严重,相对的则是非洲等地区严重缺乏食物,说到底主要是分配问题。

    当然了,慈善本身是一种选择,不是义务。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在研究印度贫穷的现象时,发现穷人吃得都很少,远远不足人体每天所需的2400大卡。

    这个研究其实就很奇怪,很多人看到这里就有点蒙,因为我们印象中穷人都是不大克制,吃得比较随意,无法克制自己的食欲,但很少有说法说穷人吃得少,有点反常识。

    其实这就是《贫穷的本质》这本书的特色,讲的都是些印度犄角旮旯的事——作者说的是那种先天不健康,又瘦又小的极端穷人,没钱却有病,常常是贫血或肠胃里有寄生虫等,身材还没我国初中生那么高。这种人吃得肯定少,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针对解决之道,《贫穷的本质》的作者提了两个观点: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第一个观点是:

    印度这么多人这么惨,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比较糊涂,没给小孩驱虫,没食用加碘食盐,没喝到干净水,没有打疫苗,导致小孩发育有问题,从小属于半个残疾人。

    相信很多人看到后,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体制问题啊”,这些不都是印度政府应该做的事吗?食盐里加碘,全民种疫苗,提供干净的自来水,这是我国20世纪做的事啊!而且多喝热水而不是直接饮用恒河水有助于防止痢疾拉肚子,这事还要研究?

    这也是《贫穷的本质》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看书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一个感触:这还用研究?我国不是一直这么做的吗?而且我国人民现在关注的是熬夜、虚胖、亚健康,你们竟然在讨论没有蚊帐、没打疫苗?你们的政府也太小了吧?小到什么都不干?

    第二个观点,《贫穷的本质》说:

    印度的穷人就算天天吃垃圾食品,也一定要看电视——稍微有点钱第一件事就是去买台电视,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乏味了。

    因为他们的工作普遍比较乏味,自己经历的好东西较少,所以看起电视来没完没了。这有点像城里人很纳闷为什么有人天天待在网吧,那地方烟雾缭绕,吵得要死,还不太卫生,看着就闹心,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那地方是他们唯一的娱乐场所。

    二、教育很重要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说印度很多人没读完小学,或者读完没法做四则运算,而且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在探讨怎样诱导家长们把小孩送学校,这个就奇了怪了,越看越觉得奇怪,难道你们没有义务教育?这应该是发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事。

    作者引用了另一个学者的一个说法:教育本身是一种投资,人们投资教育,就跟投资房地产是一样的,目的是赚更多的钱,增加将来收入。

    投资小孩教育的主体是家长,但是很多家长对这件事并不上心,因为他们认为教育这事没有什么值得投资的,有点像有些人并不喜欢投资房产或者比特币一样。对于这种家长,有些学者认为应该让家长自己做决定,如果家长觉得没必要就算了,他们对自己的情况是了解的,逼迫他们干吗?

    很多家长越穷越短视,越短视越穷,你指望这些人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是不现实的。

    有些事得勇于承认,承认有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家长把孩子强制送到学校就完事了吗?怎样追踪并且持续提高孩子的能力呢?

    这一点《贫穷的本质》的书中给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一、降低预期。

    二、注重核心能力开发。

    三、使用技术辅助。

    首先,降低预期在任何时候都非常关键。

    过高的期望实现了还好,如果达不成会导致信心迅速丧失,变得消极,什么都不想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总是对自己或者孩子过高定位,完成不了很高的目标就泄气,忽略了把目标定低些,慢慢来,一步步地做,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而且这才是绝大部分人应该走的路线。

    其次,什么是核心能力呢?其实并不复杂,比如一个学生,他的核心能力就是读写算。如果有额外的精力和条件,再学点舞蹈、奥数、演讲、琴棋书画,以及各种小语种。

    但是家长们往往想弯道超车,觉得自家的孩子很厉害,或者想着不该输在起跑线上,给“读写算”方面分配的时间较短,每天去读各种兴趣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么做远远不是丢了芝麻捡西瓜的事,而是芝麻和西瓜都捡不到。

    对于穷人的孩子来说,也面对类似问题,不过他们的问题正好相反,我们上面说的这些孩子学得太多太杂以至于什么都没搞明白,穷人的孩子往往是不知道该学什么。

    最近几年,美国有一些人搞了一所学校,叫“KIPP”,也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这所学校在《贫穷的本质》里也被给予了高度好评,这所学校的核心就是:侧重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就是对这些年流行的素质教育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印象之中美国学校主要是玩,次要是学,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校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玩。

    这样有很多的好处,可以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不会压抑孩子的天性,结果造成的问题也很明显,培养了一个快乐的废物,大学考不上,注意力普遍有问题,干什么都没恒心。大家可能不知道,注意力这玩意儿跟肌肉差不多,也是越练越强,长期不用就废了。如果小孩长期不集中注意力干一件想干的事,时间长了就没法集中精力干任何事。

    所以KIPP的逻辑就是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借鉴了监狱的一些模式,让小孩聚焦读写算等基本技能。据说把升学率提高了800%以上。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也非常推崇这种玩法,不过他又加了一些,他认为应该用科技手段增加实时激励,比如小孩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奖励半小时玩游戏等。

    三、风险意识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有个说法非常有意思,他说贫困的群体跟对冲基金经理一样,生活总是充满了风险,不过差别是对冲基金经理赔的不完全是自己的钱,基金经理的钱是从别人那里募集来的。

    基金经理要面对风险的原因是市场总是起伏不定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做预防措施呢?比如盖个大棚,或者家里买个保险?这也是《贫穷的本质》这本书里探讨的一个内容。作者认为保险业务在穷人当中非常少见,这也就构成了穷人和富人之间很大的一个差别,富人们善于利用金融工具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对冲和风险预防。

    贫困群众不爱买保险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大家普遍不了解保险是怎么运转的,其实不经历几次,绝大部分人都弄不明白,人的本能是对不太明白的东西敬而远之,而且保险是先支付一部分费用,为将来的生活购买一定的保障,然后期望永远不要用上。这就意味着大家得花钱购买一个自己不大了解的东西,而且这些钱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每一分钱都很重要。

    困难已经讲清楚了,怎么解决?《贫穷的本质》的作者给了个主意,他说风险一直存在,保险也是刚需,不过底层人民又买不起,所以政府应该帮助出不起保险费的人出一部分保费,他们少出点。这不就是我国的“新农合”吗?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在书中转了一大圈得出一个又一个结论。这本书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先描述了印度的一些倒霉事,然后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大家一看就纳闷:这不就是我们的那个嘛!我们已经搞了很多年了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op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