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会好奇为什么是第二个家乡,因为我的家乡是福建,但是我出身就在陕西西安了,对西安比自己的家乡还熟悉。
说起西安就不得不提它的一个名字——十三朝古都早在西周的时候它就有了它的名字——镐京。就是从西周开始了直到唐朝整整十三个朝代所以这里的陵墓也是数不胜数,从最高规格的秦始皇陵到,一些并不怎么有名的清朝小地主。
西安的陵墓多,我看过一个段子充分地表现了这个多字。这个段子是这样的:
地铁四号线施工队说:“我们这里挖到了一个墓”
文物局说:“是什么墓”
地铁四号线施工队说:“应该是一个地主的墓”
文物局说:“你们自己进去把东西取出来就行了,取出来填平就继续修吧”
地铁四号线施工队说:“这样子不行吧”
文物局说:“你们那个墓规格不够,还有我们太忙了我们现在正在挖一个皇戚的墓,地铁七号线还有两个公主墓,三号线那边还有一个丞相墓实在没有时间了”
这个就是那个段子充分的表现西安的陵墓多。
说起西安还不得不提那个——陕西八大怪:
一,面条宽的像裤带。
二,锅盔大的像锅盖。
这个还有一个原因: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烤成饼。如此算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
三,辣子是道菜
说到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门前窗上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棒棒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碗盆难分开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拉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 帕帕头上戴
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会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情形,和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六,房子办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为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七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八,秦腔哄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说起西安的美食不得不提起那个美食biangbiang面,这个面长有两三米宽有几公分。
这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