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一)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一)

作者: 杨开仁 | 来源:发表于2017-12-02 16:36 被阅读0次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知识技能所主宰、为升学考试所左右,目标单一、内容死板、过程僵化、方式机械,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而言,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力图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这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的完整性根植于生活的完整性,人生活在世界中,生活的世界亦是人的世界。个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方式要求学校课程能为其提供整体的内容和时空,但传统课程的诸多举措却忽略了整体性,支离了“整体的人”。

          如何实现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一方面需要个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来丰富生命的内涵和质地,另一方面需要个体以宽广的胸襟向整体的生活世界敞开,同自然、社会和自我作真实的对话和交流。“整体的人”的发展首先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自然、社会与自我彼此交融,归属于学生整体的课程生活时,课程的意义也得以澄明。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理念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长期以来,我们衡量课程的尺度是科学化、理性化和实证化,科学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被置于无以复加的高度,使课程从总体上脱离学生生活,课程世界里学生的“失我化”使“人”被隐藏起来。

          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课程体现出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取向,确定了课程改革同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新课程体系倡导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注重社会生活、关照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这样的课程统整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把握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知识观是建构新的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前提。

          传统的课程体系信奉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视知识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真理,“个人知识”存在缺失,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恢复个人知识的合法性地位。新课程首先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从而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其次,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再次,新课程还力图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以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特定场所内,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学校独有的一系列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学校文化的变革是课程与教学最深层次的改革,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

          一直以来,学校文化缺乏生活化社会化意义,导致了“学校文化”的贫困,也导致了学校个性的缺失。“学校文化”的再生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课程改革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为创建新型的、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提供了契机。

          学校文化既有显性的文化,诸如教育目标和课程,也有来自教育作用的潜在文化,诸如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学校和班级氛围等。形成民主的管理文化与合作的教师文化,营造一种丰富的学校环境文化,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和身心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un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