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有超过10部影片扎堆的“史上最拥挤”国庆档,随着《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未获公映许可,路演刚刚开头的《芳华》突然撤档,硝烟似乎淡了那么一些。翻一翻国庆档的上映日历,可看性似乎也淡了那么一些。
《羞羞的铁拳》连续稳定单日第一,最终的国庆档票房冠军也变得毫无悬念。相较之下,此前被普遍看好可以一争高下的《缝纫机乐队》就黯淡许多。面对这样差强人意的票房成绩,有人不解有人不平,看完影片其实能找到答案。
相比《羞羞的铁拳》早被话剧剧透完全,进入影院前,我更好奇《缝纫机乐队》会是什么样,而观后感可以借用散场时朋友蹦出的六个字,“既满足又失望”。
作为一部喜剧,《缝纫机乐队》很好的完成了让观众笑的任务,甚至可以说是超额完成。第一部作品《煎饼侠》中,大鹏还在依靠互联网段子和擦边球笑料,以一种近乎直接挠痒痒的方式来逗笑观众;到了《缝纫机乐队》,无论是笑点还是段子都可以看出明显的升级,(部分)撇掉了“低趣味”,接地气依旧,大鹏和乔杉的表演也更加纯熟,韩童生老师算是意外惊喜,老戏骨演起段子来一样浑身是戏。结尾大合唱的《不再犹豫》和一众摇滚老炮儿的出场,成功将一代人的情怀烘托到极致。
包袱抖完了,情怀挥发好了,大笑过后回头看故事,却是一地狼藉。而故事的失败,最终也体现在票房滑铁卢上。
《缝纫机乐队》的剧本大概是属于标准到拿着斯奈德节拍表可以一一对应的那种。本身结构标准、套路严谨,对于故事来讲应该算是一大保障。照套路走的电影,一般故事都不会太难看,但也不会精彩到令人叫绝,所以导演或者编剧比较有想法的,都想反一反套路,玩一玩花样,然后故事部分就在这种反套路的追求下一路垮掉。
很多人说《缝纫机乐队》跟《煎饼侠》类似,个人觉得更像的是《乘风破浪》。两者都是新手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比之前作,在制作上的进步显而易见,而满眼“情怀与致敬”和在故事部分的垮掉也是极其相似,只不过《乘风破浪》凭借导演多年的“文学素养”和写作经验,加上各种手段的包装,使得整个故事虽然平淡却说得通立得住,因而还是能看的。
而《缝纫机》就没有这么幸运,在导演试图反套路又不得不遵循套路的挣扎中,角色们的行为都足够热血,却也足够“无逻辑”,凭着一腔热情做事而不讲理性。比如,胡亮在还有几个月摇滚公园就要拆除的情况下,要保住公园,不去找有关部门,不去寻求法律支援,居然要通过乐队表演这种方式,还是在“乐队主唱1,其他成员0”的基础上,而整个乐队磨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大家就忘了拯救摇滚公园这回事。
虽然“艺术高于生活”,可毕竟源于生活,要是太高就飘了。
故事最不可思议的是,号称摇滚之城的集安,除了乐队6人(于谦老师也得算上吧)和公园里的大吉他,再没有任何显而易见的跟摇滚相关的元素。一众摇滚老炮在其中的客串虽然在片尾狠狠刷了一把情怀,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电影里的他们就是路人,在字幕出来科普之前毫无意义。
整个故事,观众看到的,就是一座“十分不摇滚”的摇滚之城里,一群“看起来摇滚”的人做着“一看好像跟摇滚有跟大关系,仔细想想换成任何音乐都行”的事情。
套路是为了让故事说圆,反套路的最高境界,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如果只是为了反套路而出乎意料,却忘了把故事圆回来,即使可以用情怀把观众感动到热泪盈眶,被段子逗笑到前仰后合,喜剧是要让观众笑,却也不止于笑。
星爷当年的喜剧之所以为经典,不仅因为观众看了会不吝笑声,更因为人物的生动和故事的丰满,以及影片在搞笑背后所传递的现实意义。希望大鹏导演下次除了在造型上致敬外,更可以从内核上致敬,交出一部“讲好故事”的喜剧。
本文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