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聊聊小型企业、云、微服务

聊聊小型企业、云、微服务

作者: 张羽辰 | 来源:发表于2018-07-24 23:49 被阅读0次

Intro

本文没有任何技术成分,多为 🤔 与吹逼。

很幸运,我在 2011 年的时候就开始接触 AWS,租过服务器、写过客户端等等,也是第一次在国内这种环境下接触到了云的存在。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我的感官的话,那就是弹性。一个只有周期繁忙的系统,比如说学校的选课系统,并不需要一台强悍的小型机,只需要在定期租用较大的实例就可以支持大并发的应用,在 peak 过后,再继续租用廉价的服务器,这就是弹性最开始的意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按需使用(on provisioning)可以被认为是云平台最重要的功能了,在我参与的一些海外项目中,已经没有人能告诉我到底有多少台服务器在运行,所有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是响应负载的,我也一直认为这是云平台最大的意义,也就是省钱。

按需使用是一部分,还有就是托管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几年前还有人在企业内部署了 Windows AD 、CRM、Exchange 等,并且雇了几个脚本高手做维护,而现在,使用 SaaS 的代价只有不到 10%。对于工程师,我们写代码时,我们真正的价值是实现业务,运行代码的服务器和数据库很重要,但是只是支撑我们的业务,而不是为我们带来收益,所以,云可以把这一部分工作接走,让我们的人专注于写代码,总结来说就是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情。

响应变化是搞软件最根本的目标,又快又稳的更新产品是我们最想做的事情,所以有了持续集成、持续交付等方法论,有了很强悍的 CI 工具来帮我们编译、打包、部署。为了更好的响应变化,我们要做解耦,就像最开始学习 OOP 一样,分开变化。每个分开的部分,来自己适应或者管理自己的资源。现在一台服务器已经非常便宜了,SSD 的 AWS RDS,32G 内存一年的租用费用也就 3000$ 左右,还不如一个实习生半个月的工资。以前我们认为很金贵的东西,突然一下变的非常廉价,而这写廉价的资源,使得我们可以用更松耦合的方式来组织应用架构,也就是微服务——我们可以给每个服务配上依赖的资源,让每个服务来自己决定需要什么资源。

回到国内

今年参与了很多国内的项目,也见识到了国内行业的兴盛。特别是在传统行业,地产、美容、航空等都有很强的技术团队在尝试的往云上走。有一个笑话就是:现在创业公司 95% 以上都是云字作为结尾的。但是遗憾的是,除了 BAT 这种一线互联网公司能真正的做到 Cloud Native,大多数的中小规模的或者传统行业的对云的使用,还是停留在租用虚拟机的状态下,而且也很难一时半会的走向我们对云的愿景。我常常说,我们只组了一个机房,如果是公有云,那就是别人替我们维护,如果是自私云,那就是我们自己在维护。

与很多身经百战的前辈讨论,大家的想法都是类似的:我何尝不想做到真正云,我想让早上通过评审的代码在 merge 后,15 分钟就能让用户看到修改;我想白天跑应用,晚上跑大数据,每个子系统都是按照自己的负载来调整资源;我也不想要 1000+ 张表的数据库,也不想要一个巨无霸的 redis;我想有一个 dashboard 能告诉我,我的系统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我要一条命令就能出来报表、日志;我不想招那种顶尖的、不出错的、有大心脏的运维,我只想要更多的人去实现业务。

即时这些前辈所服务的公司有让人羡慕的现金流,和各种精通奇技淫巧的大神,但是面对现状还是缺乏改变的勇气,一方面是已有成功不允许有巨大风险的改变,另一方面不是技术的缺失,而是没有足够方案设计能力。

Kubernets 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让大家对稍微改造一下自己的云产生了兴趣,一线互联网公司已经在 k8s 上制作自己的服务治理平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我们在制作服务治理工具时,哪里有这么强悍的家具啊!),而这些企业内部的朋友,已经享受到了早上写完代码,下午跑性能测试,做 code review,然后 QA 再直接上线了,他们已经摆脱了 delivery train 的梦魇,当有新的需求来到时,不会是垂头丧气眉头紧锁,而是使用 MVP 的做法立刻开始制作 prototype 了,两天后就能有一个 showcase。

回想起我用 flood.io 去给服务做性能测试时,我可以两行命令创建出云环境与其依赖,然后测试的 case 都是 DSL 编写,最后的运行也是直接在云上的 Grid 做请求,基本上就是吹着口哨看结果——APM、Log Center 可以给我很好的反馈,并且我还可以自己埋点来查看系统的弱点。我的大部分精力是放在了 case 的设计上,而不用担心我的环境是否和生产环境对等,难到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阻碍我们云化的东西

传统的思维跟不上摩尔定律的改变。我曾经问过一个很白痴的问题:为啥我们要和国内的公有云签合同,说好多少钱?难道不是用多少给多少吗?然后我立刻被羞辱,前辈像看傻逼一样的看我,答曰:你没听过预算这个词吗?我瞬间就明白问题在哪里了,很多朋友的国内小项目就是这样,甩给你三台机器,然后问你要产品,钱也是合同上规定的。既然这一点限定了我们,那自然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弹性了,因为预算限定了你的资源。

再根本上一点也许是东亚人做事的风格,我们在骨子里是不信任任何人的,并且有极强的控制欲。一个 Team Lead 对技术栈的偏好可以确定大家用什么框架(也就是为什么全国都是阿里 dobbo )。我们不相信给你一个无限制的云平台账号你不会用来谋私利,我们担心你丫乱开昂贵的数据库。boss 总是要结果,而不在乎过程,所以段子一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你要捡烟头,那我就能给你捡一河滩。

曾经问过几位资深的咨询师,如果我要推微服务,我应该从哪里推?印象最深的回答是,如果你能改变客户的组织结构,那就先改组织吧。我摸摸我胸口的二两肉,咽了口唾沫。回到国内的场景,也许是不是要思考一下搞中国特色的微服务实践了?或者,一个应用级别的架构实践,有必要到这个层级吗?

如今大部分软件都非常像埃及金字塔,由成千上万的石块一个摞一个构成,没有结构上的集成,是由暴力和成千上万的奴隶完成的。

这句我很喜欢的话也阐述了很多软件的问题,我见过很多巨无霸级别的 Spring MVC 或者 ESB 应用,甚至我都怀疑这东西怎么能运行,里面没有设计,只有堆砌,而这些东西还不敢乱动——因为即使它再差劲,也在运行。就像金字塔一样整齐的石块,但是成千上万的奴隶只为了法老而工作,而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微服务和城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城市有标准的道路、水电网络、土地使用规则等等,至于每个企业、单位怎么使用,这不是由城市限定的,大量的小区周围会出现购物广场,而购物广场的规模也是由小区的规模所决定。

所以很多人问我,如何拆分微服务,或者我该怎么开始微服务,往往非常难以回答。一个独立的、自治的服务需要很多东西:注册发现、资源依赖、负载均衡、横向扩展、日志、SSL 等等,这些东西不是一个 MVC 就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你总得有一个差不多有水电的平台,而这个平台的建设成本已经远远大于从业务领域拆出一个服务了。往往这一点,是最终让一线的工程师望而却步的理由,我们很难直接开始,更不用提将 MVC 拆成前后端分离的架构或者实现反应式框架了。

好的方面

往好的方面想,容器化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小的革命,大家都在用 docker,不管 docker 里的跑的代码架构是多么陈旧,总之,每个人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用的箱子。docker 的火热带来了容器级别的编排,而容器级别的编排也就意味着服务的治理,从趋势上来看,至少技术是绝对在向这个方向发展的。今年我最喜欢的东西就是 Service Mesh,而 Service Mesh 也许是制作一个“平台”最好的方法论了。Conduit 也许是一个不错的产品,也很期待身边有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聊小型企业、云、微服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cu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