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童文学的乐趣》第二讲阅读文学类文本的策略作业

《儿童文学的乐趣》第二讲阅读文学类文本的策略作业

作者: 阳光照见树 | 来源:发表于2023-10-27 16:44 被阅读0次

    课后思考:从《夏洛的网》《绿山墙的安妮》或其他儿童故事或小说中选几页研究一下(也可孩子们一起来研究)。判断一下:

      (1)各种建立连贯性的策略都适用于哪些句子或段落?

      (2)考虑一下,不同策略之间的变换如何创造出整体的效果?作者如何通过策略的变换来创造悬念、获得理解?

    我的思考:《要求太多的餐馆》(日·宫泽贤治著, 周龙梅/彭懿 译)开头一段

    原文:两个年轻的绅士,一副英国士兵的装扮,肩扛锃亮的步枪,牵着两条长得像白熊一样的大狗,踏着深山里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他们一边走,一边这样聊着:

    “这一带的山可真是够呛,连一只鸟、一头野兽也没有。管它是什么东西呢,真想快点儿砰砰地放几枪过过瘾。”

    (一)各种建立连贯性的策略都适用于哪些句子或段落?

    1、把描述具象化

    (1)想象画面

    “年轻的、绅士、英国士兵的装扮;步枪、锃亮的”这几个词会让阅读者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携带武器的人物画;

    “长得像白熊、大”这两个词让阅读者想象着绅士牵狗的样子;

    “深山、落叶”这两个词让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显示出了幽深与萧瑟。

    这样的一组图画让读者觉得有点不合常理——绅士怎么会很像士兵呢?绅士怎么会在深山里?这样的画面让读者很有乐趣继续去阅读故事接下来的部分。

    (2)感受声音

    “沙沙的声响”结合刚才“深山”与“落叶”,故事猛得呈现出一种诡异感,不由得让读者猜测,这会是一个怎么的奇奇怪怪的故事。

     (1)不同阅读者把文学描述具象化的结果的比较。(见图)相同的文字在三位不同的画作家眼里呈现了三种不同的风格。

    2、读取人物

    人物一出场作者便交待他们是“年轻的绅士”,而且是“英国士兵的装扮”,由于读者的阅读集,自然觉得这两人应该还不错。可是随着故事发展,两个绅士面对餐馆的各种离谱要求时反复表现出来的自我感觉良好背后的荒诞与讽刺,我们不再觉得他们是真绅士了。故事发展到最后,这两个绅士的脸居然“如同废纸一样皱巴巴的”“再也无法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了”,他们在故事后变得面目全非了。

    3、发掘故事,体验情节

    开头这一段里两位绅士迫不及待地想收获点猎物的情节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我们很想快点知道他们打到猎物没有,打获的是什么以猎物。可随着故事开展,我们才发现这个情节其实是为读者设置了一个阅读陷阱,这两个绅士自己差点成了猎物。

    4、寻找主题

    这一段里对主题其实是有暗示的——“管它是什么东西呢,真想快点儿砰砰地放几枪过过瘾”。这两个绅士想放上两枪的原因居然是只为了“过过瘾”,而且“管它是什么东西”。他们以杀戮为乐的特点已经浮现,作者对他们的批判已拉开了序幕。

    5、探求主题结构

    这一段里绅士说话时那种狂妄的态度在后面每当他们遇上餐馆要求时都会以相似的结构出现。以这种态度说话的绅士其实是作者要批评的对象,这种态度背后是他们的思想,是以他们为代表的那类人的思想。作者对这种思想的批判就是该文本的主题。

    6、聆听叙事声音,辨识聚焦者

    本段(文)是以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的,保持着客观的叙事语气,尽量要冷静地不加褒贬地来讲这个故事。故事的聚焦者也是第三人称叙事者。他尽量不让自己的意见影响阅读者的判断,而是希望阅读者自己能从故事中生发出自己的情感好恶与认知。

    (二)考虑一下,不同策略之间的变换如何创造出整体的效果?作者如何通过策略的变换来创造悬念、获得理解?

      《要求太多的餐馆》的情节开始就是两个绅士想打点什么东西,读者顺着这个情节以为接下来应该是打猎活动了吧,谁知他们的带路人不知所踪了,他们的猎狗呜呼哀哉了,他们还迷路了。情节发展到此,我们理应关心他们的狩猎情况时,作者却来了一段风中芒草与树木的描写。故事转入他们饥肠辘辘的情节,故事的结构悄然间从他们狩猎变为他们成为山猫狩猎的对象,读者的注意力也悄然间从关心他们到底打么什么猎物没有变成这到底是一家怎么的餐馆,“餐馆”成了最大的悬念。当情节一步步向前推进,餐馆的真面目即将揭晓,读者的心也提到嗓子眼时,那两条已经“呜呼哀哉”的大狗忽地从天而降了,读者不由地又产生了新的悬念“狗不是死了吗”?作者根本不为读者解答这个问题,又是貌似揭晓了上一个悬念的答案——“餐馆”。我说“貌似”是因为作者作为“第三人称叙事者”并不讲述他猜来的——餐馆是山猫变来的——他只讲了两位绅士的一应物品与刚才摆放的位置有多么大的不一样。那个不知所踪的带路人此时也神一样出现了。至于他和那大白狗是怎么回事,作者一惯的“话语”方式让它成了一个谜,得读者自己去想象填补空白了。故事发展到最后,场所从“深山”蓦地转换到“东京”,这地点的转换也在无声处完善了文本的主题的指向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文学的乐趣》第二讲阅读文学类文本的策略作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fp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