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学校组织游香山看红叶,回来作文比赛,从小学到高中,大家文采飞扬,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火红的海洋、令人心旷神怡等话都说遍了,可是她执意把我女儿一篇只有3行的作业评为了一等奖。我在学校的展览墙上,看到这篇作业排在了所有一等奖的最前端,写的是:
早就听说香山的红叶很美,学校组织我们去看。可是很遗憾,我们并没有看见。”
本来只想引最后一句的,但发现如果不把前面引出来,会减少大家对它的理解程度,所以还是都引出来。下面逐句分析看看,以记叙
(起)早就听说香山的红叶很美,
(承)学校组织我们去看。
(转)可是很遗憾,
(合)我们并没有看见。
除了最后一句(合)有些问题,后面再说。前面的三句起承转,用字精到,颇有古风。
第一句省去“我们”的同时突出一个“早”字,加上“听说”埋下伏笔;
第二句主体“学校”微微抚平首句激起的好奇心,同时使用字数减少的方式不经意地蓄势;
第三句蓄势达到顶端,字数也是全文最少的,在此处转折正合文气;
末句把失望的心情藏在平铺直叙中,作为一篇学生作文,已经足够好了;但还可更进一步。
孟夫子《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末句同时有转折,有收尾,有心理,更重要的是他的格局从一座楼升到了一条江,乃至整个天地。
所以……加一句,“只见天边白云流转”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