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读书人好像有一种天然的崇拜,出口成章,令人艳羡,无论是富豪还是拾荒者,文化人的身份总是能让人们忽略其身上的不足。
开放全民读书,扫盲行动,算起来不过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在我们父母那个年代,也只有极少数的人家才有条件供出一名读书人。
因为文化必定也是与国民经济相挂钩的,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迈上了腾飞之路,但是人民在经过了多年的战争摧残之后,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过来,2000年以前,中国一半的人民还处在温饱线上。
所以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比起来,真是不值一提的。
在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读书人的地位是最高的,家家户户以供出一名读书人为荣,读书人甚至能免除徭役和苛捐杂税,说不定还能混个小官做做。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应该是经济原因,毕竟要供养一位读书人需要很大一笔钱,绝大多数家庭都无力承担,尤其是在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一位成年男子对家庭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
这样一来,读书人就更为难为可贵了。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思想已经深深的扎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了,对读书人的崇敬是刻在骨子里的。
2000年以后,随着义务教育政策的实行,出生的每一个孩童都有了读书的机会,学校还给出了减免学杂费的制度,更是为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打开了一扇窗。
到了现在,即使人人都上得起学,遍地都是大学生,但是心中的崇敬依然存在。
当听到一个人考上了好的大学,成绩优异,考上了研究生,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一声惊叹,说一句好厉害。
只是现在的教育模式有些偏向流水线了,唯分数论越来越严重了,教学模式和教材也模板化了,导致现在的青年学子们,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空有满脑子的理论,对个人涵养和行动力上略显不足。
于是,多读书又被人们津津乐道了。
只是这个读书,和学历的关系不大,更多的是脑子里对各种文化常识和经典的储备,和个人表达力、涵养、双商的提升。
一个说话流畅,条理清晰、言之有物的人,总是能引起人们频频侧目,称赞不已,这样的人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工作上,都能更让人青睐。
只是这种水准不是轻易能达到的,哪怕是在高校学子中也是很少见的。
有什么方法提高吗?他们也只能跟你说多读书。
经典文学,文化古籍,经典纪录片,辩论赛,TED演讲,哪怕是新闻联播,都能利用起来。
拿出当年高考的本事来细心专研,跟练,一段时间后,这些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每天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用在自我提升上,就会收获一个全新的自己。
读书能让人上瘾,一本好书,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文字的魅力。
读了几本书后,明显感觉到写出的文字和之前不一样了,至少有话题可写,能把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表达时能引用书中的人物例子,言之有物,这都是读书带来的变化。
一年阅读100本书的计划正在进行中,目前已经了20%的进度了,不过以目前的阅读速度来看,这个目标多半无法达到,但是数量只是一个参考,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实在的。
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