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
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一书中有个核心观点
人的思想和行为,因为其复杂性。掩盖了一个认知的缪误:其实我们的判断通常基于一个表征,而非事实。
毫无疑问,这是有益的。我们的生活,信息量大,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确认每一个事实。而且绝大多情况下,这样的认知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
另一个方面,产生缪误也是必须会出现的
价格高就是好
有吸引力的人有说服力
等等等等
这一现象自觉和不自觉的被利用,因为会带来收益。
我这里所说的是,所要论证的是,斯科特说的“忠于事实”。
人啊,特别是内心没有安全感,没有信任感的人
低自尊的人
一旦发现这种表征极为有用,就会过于用心的经营这种表征,远远超出事实。很多桲论也是从这里汲取营养。
林亦含用《房思琪的私密乐园》提问文学是否含有巧言令色的成份
斯坦诺维奇用《超越智商》给智力瘦了身
津巴多在《路西法效应》里强调了情景的作用
没有忠于事实,忘记了,我们这种以偏概全本来是一个优点
一个饮食健康,坚持训练的人会有马甲线,反过来
所以马甲线为人所称赞,反过来,有人希望自己拿着马甲线去吃喝玩乐。我只能说可以从海报上剪一个下来给你贴上去
但这个优点的前提是,忠于事实。
另一个方面,忠于事实并不是忠于绝对的事实,完全教条主义
从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看人性,那是痛苦的,有人说看完以后。痛苦得三天没有睡着觉。
从《进化心理学》看两性关系,会让我不相信爱情。
卡尔荣格提出内向与外向概念
毫无疑问这些角度,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从逻辑上来说,一个角度观察到东西,如何不是与事实完全重合,就没有必要夸大他的作用。我们不能说,交通意外很多,所以外面太危险了,就不出门了。我们得到的是警惕和改变。
我以为人的这两个特质特别宝贵,一个是从他人的错误归纳出一些可用的教训,一个是有改变一些能改变事物的能动性。
事物不是这样的,不是非好即坏,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这样子的。无处不在的是生活中的博弈,是进化上的稳定。
影响是双向的,文化,情景的力量都是交互作用的。我们没有必要也大可不必死抓着事实不放手。没必要直面一个惨淡的水泥板一样的事实。
俗语有说,不要低估一个高估自己的人
科学的解释是基于罗森塔尔做的实验,一种叫做皮格马利瓮的效应
我要说的是大体上忠于事实,而灵活运用其余部分
忠于事实是主要矛盾,保持神秘是次要矛盾
如何保持平衡?
付出努力,学习很多很多东西,扩大眼界等等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