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黄金时代》还有小说,开始慢慢了解萧红。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只活了31岁,她深得鲁迅赞赏,她的爱情道路充满坎坷,她的文笔沉重入骨剖析至深,她把整个时代撕碎了给我们看,她追求了一辈子,也痛了一辈子。
电影片头片尾似乎诉说了萧红的悲情一生。许多鲜艳的颜色汇在一起,显得如此沉闷,压的你喘不过气来。看完以后,没有激动,只有平静,不能更加平静了,心没有波澜,是随着她的死而去了么?
大背景奠定了萧红的文学成就。这是20世纪30年代,近代中国最动乱的时代,国共两党僵持,日本人侵略,封建残余势力压迫都存在于当时的中国,人民水深火热,下层人民更是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没有尊严,没有自由,没有灵魂,只有一架被现实所掏空的驱壳。麻木不仁,吝啬刻薄,毫无人情味,这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在那样的现实中,处于下层人民的萧红又怎能过幸福的生活呢?一生颠沛流离,如浮萍般漂泊不定,一生追求爱情,却屡次被爱所伤。可她却从不放弃,她是如此的有个性,不善言辞又思维活跃,身世凄惨却勇敢追爱。也许她已认清,只有自己不放弃自己,才不会被社会所弃,因为这个时代,没有同情,没有善良,没有温存。
与萧军一见钟情,第二次见面就确认了恋爱关系,这样的开放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被容忍的,但是她不在乎,她开心的像个孩子,幸福在她脸上荡漾,开出了花。当时的萧军是如此爱她,商市街是两人的商市街,我久久不能忘掉那个情节,萧军蹲下身子把自己的一半鞋带割掉系到萧红的鞋子上,爱在此刻,我有的东西,必定分一半给你,甚至更多。可是爱情的甜蜜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性格原因,二萧的爱情最终走到了尽头,萧红最终没有得到平凡的爱情。端木蕻良离开萧红后,骆宾基曾经问过她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可以和端木蕻良一起生活三四年?”,萧红这样回答“筋骨若是痛的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便也麻木不觉了。”她爱萧军入骨,不然又怎会痛到筋骨?
陆哲舜、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她生命中的男人并不少,这在封建社会绝对是要遭到人们唾弃的,也确实是这样的,萧红在文坛名气很大,但是私生活混乱却也成了大街小巷茶余饭后的笑谈。就连鲁迅和萧红的关系也被人们怀疑,很多人认为鲁迅是喜欢萧红的,确实是“喜欢”,他喜欢她的潇洒率真,喜欢她的大胆写实,喜欢她的勇于追求。而鲁迅也是萧红在很多领域的恩人,生活上鲁迅经常接济生活窘迫的萧红夫妇,写作上他也是萧红的指路明灯,很多萧红的小说都是在鲁迅的帮忙下出版的。
为什么鲁迅如此青睐萧红的小说呢?她的小说深刻但却不受约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多少作家,就有多少风格。《生死场》《呼兰河传》都在陈述现实悲苦,可是她并没有从大角度抨击社会诟病,而是从很小的切入点进入,从农村,到农村里的某个人,再到某个人的某个特性,一点一点直击心灵,挖掘现实残酷。国人的麻木无知,愚昧封建在她的笔下变得无奈与滑稽,滑稽过后是无尽的沉思,她定位了当时农村人们的生存法则,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的生存法则。
她的悲哀像沉淀了的淀粉似的,浓重并且不可分解。她生不逢时,她是乱世佳人,她的一生充满冒险与抗争,她没有错,有错的是那个时代。如果有来世,我愿她做个普通人,有一个爱她的人,收获一份简单的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