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终身成长》,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最让我喜欢的点是他们的想法。对他们来说,即使是天才也要通过努力才能达到成功。他们认为,有天赋没什么了不起,他们欣赏天赋,但他们更崇尚努力,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努力才能激发你的能力,让你取得最终的成就。
关于天赋,我以往认识的朋友里,我认为D是有天赋的。认识她的时候,我们都涉世不深,像没长大的孩子。事实上十四五岁的时候,我们就是没长大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成熟,但内心里还是幼稚。
但D在我们这样一群人当中,不仅是鹤立鸡群,还感觉她很成熟。她个子很高,很瘦很瘦,风一吹就会倒的感觉;她戴一副精致眼镜,头发是卷曲的,披在头上。整个人给我的感觉,很时尚,很神秘;她的五官很精致,让人有很着迷的感觉。
以上只是她的外貌,她真正的天赋是在学习、玩耍上,她几乎不学习,但成绩却不错;她会跳舞,跳起来非常好看,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她会滑冰,也会打乒乓球,似乎没有她不会的。
我们都还在玩,她却似乎总是在思考人生,她很早就开始谈恋爱,男朋友高高帅帅。
在我的眼里,她是个神奇的女孩。但是那时候她很少学习,不知道都忙些什么?最终毕业时候也是一事无成。后来听说她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在一个农场里开始了一场新的恋情。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她给我写信,邀请我去她工作的地方。那个地方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是天边一样遥远的所在,我只是想一想,根本不敢付诸实施。后来我们断了联系。
再联系到她的时候,她似乎生活很不顺利,很偏激。我看到她写的文字,文笔很好,但内容让人感觉很压抑;同学间随意交流,她说的话,让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女孩子,那么聪明,那么有才华,却被生活给变成了这个不太受欢迎的样子。
假如,她当时也像班级里的另外几个同学那样,好好努力学习,结果一定会有很大不同。因为她比她们几个人,明显更聪明。
努力是有意义的,绝不是证明自己是愚蠢的。
但是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人的眼里,一个人被失败击垮可能会是永久性的、散不去的创伤。
伯纳德·卢瓦索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厨师之一。他是饮食界的开创者。更是“新式烹饪”的发明者之一,主张用食物本身清新的味道来代替法国菜肴中传统的黄油和奶油酱汁。他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出版了很多烹饪书籍。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在他人眼中有有天赋和创造力的人,最终却选择了自杀。
他自杀的原因是《高勒米罗美食指南》将他经营的餐厅从19分扣到了17分(满分是20分)。他的餐厅曾被《米其林指南》这部最受重视的餐厅指南评为最高级别三星。在他的餐厅被美食指南降了两分后,有谣言说他的餐厅会在米其林指南中被摘掉三星评级,虽然他的餐厅并没有被降级,但失败的念头击垮了他。
这个故事,对你我来说,或许是匪夷所思的。一个人怎么会因为这个而选择自杀呢?或许也会有更多的内在的原因,但怎么看,这么一个优秀的、拥有那么多的物质的、有天赋和创造力的人都不应该选择自杀。
我想降分只是一个导火索吧。他不能接受的是失败,他的字典里就没有失败这个字眼,他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看似失败的情况发生。
但失败明明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呀!
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失败意味着缺乏个人技能和潜力。他们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并纠正自己的失败。这一点是最糟糕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想起曹操和周瑜。曹操也经常失败,但失败时候,他会哈哈大笑,然后总结经验,继续做事,失败并不会影响他的士气和做事的信心。但周瑜跟诸葛亮交手的几次,总是失败,最后被气得吐血,年纪轻轻就死掉了。
周瑜和曹操无疑都是有天赋的人,但是面对失败他们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他们之后不同的命运走向。周瑜明显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做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曹操则是成长型思维的人,面对失败,不以为然,依然斗志昂扬。
写在最后,我最深切的感觉是:失败好像不可怕,可怕的反倒是成功;因为一次成功太容易让自己得意忘形,太容易让自己以为自己有天赋,太容易让自己觉得成功太容易了;然后就躺在成功的温床上,再也不想努力,坐等下次好运再来。
还是拥抱失败吧,失败让自己清醒,失败更是自己前进的动力。不管生活、家庭、事业,做任何事,多思考下两种思维模式会带来的结果,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