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曾国藩7|知耻而后勇

曾国藩7|知耻而后勇

作者: 007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4-10 14:51 被阅读0次

有时候挫折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正所谓知耻而后勇。

昨天,我们分享了曾国藩以戴孝之身,决定接受任命,帮办团练,借以实现心中救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却意外遭遇了长沙之辱,陷入困境,不得以退往衡阳,以图发展。

今天,我们接着继续阅读第六章:湘军为什么牛气。来看一看虽然选择了忍让,但心里憋了一口恶气的曾国藩,是怎样由无到有,建立起一支能打胜仗的强大军队,为自己正名的。

001他为何要冒着杀头的风险来创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

曾国藩接受的任命是帮办团练,这有点像现今的地方武装部队训练民兵组织,还是协助性,非编制内的。

这时候谁都不会知道,在他的心里,是打算组建一支只听自己指挥的强大军队。

这在当时对私军和兵权异常敏感的社会背景下,可称胆大妄为,一旦被发现,很可能带来毁家灭族的大祸。

当时以救天下为己任的曾国藩做这个决定,一方面是因为团练的规模和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对于天下大势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

另一方面,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其核心思想和行为,是对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否认、颠覆和毁灭。

如果让太平军起义成功,中华传统文化必将遭受灭顶之灾。这让崇尚理学、以天下为己任的曾国藩忧心忡忡,有了巨大的危机感。

太平天国威胁这么大,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不利用已有的国家正规军去平定,而非得自创军队呢?

这是因为大清王朝的正规军此时已经腐败到底,无法改造了。

曾兼任过兵部侍郎的曾国藩很清楚,作为清末正规军的八旗和绿营军的极度腐败和溃烂,已经从根本上丧失了战斗力。只有另起炉灶,重新打造,才有战胜太平军,挽救天下的可能。

002从无到有创办军队的艰辛

说易行难,一个纯粹的文官,要组建一支极度专业化的军队,他面临的困难可以想象。

在曾国藩上报咸丰帝的奏折中,使用“大团”的文字游戏混淆了概念,得到了咸丰帝批准后,困难便接踵而至。

无场所、无职权、无经验、无助力,尤其是无制度保障,这些困难中,最让曾国藩伤神的就是第五条。简单地说,就是去哪筹钱让这支不被旧体制承认的军队运作起来。

但是,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刺激实在太大了,就像是有一根针扎在心里,让他时刻难以自安,哪怕是面对着这么多的困难,依旧没有打消他建军的念头。

劝捐筹饷、招兵买马,甚至自己设计研究战船,一点点从无到有的打造自己的未来的力量:湘军。

【曾国藩凡事总愿意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勇于尝试,勤于尝试,有着突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做事讲究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肯吃苦才有了他后来的成就】

003顶住压力,坚定不移

此时的太平军,所向披靡、锋芒正锐。看似强大的清王朝,竟然没有打过一场胜仗。就在这个时候,咸丰帝突然想起了曾国藩帮办的“大团”,数次下旨令其出兵救援。

一边是咸丰帝的严苟之旨,另一边,救援的对象中,不但有其挚友、亲家,还有依为支柱的座师。但曾国藩鉴于湘军造船、购炮和练兵的不足,依旧坚忍不出。

曾国藩的按兵不动,虽给人留下冷酷、胆怯的口实,却避免了初创的湘军轻进覆灭的危险,为将来彻底战胜太平军保存了基本的力量。

这份隐忍和担当,一般人真得很难做到。

004第一次自杀和转机

1854年初,湘军初具规模。曾国藩亲率湘军一万七千人,战船三百六十艘,北上长沙,迎战太平军。

本以为可以一战立威的曾国藩,却在靖港初尝败绩,导致羞愧至极的曾国藩跳江自杀。幸好被身边的人及时救起。

回到长沙二城外,不仅遭到了众人的嘲骂,连城也不让进。

就在曾国藩心若死灰之时,却意外的收到了另一路湘军湘潭大捷的喜讯。要知道,这可是太平军起义之后,清王朝取得的第一场战争的胜利。

正是因为曾国藩知耻而后勇,打掉牙齿和血吞,终于取得了胜利。他用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功的挽回了面子。

可以说没有长沙之辱,就没有曾国藩后半生的功名事业,这一次挫而后勇的成功,给了曾国藩另一次印象极深的自我教育,更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所以,对于有志者来说,挫折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

当我们生活中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不要气馁,不要一蹶不振,要知耻而后勇,才能有一番作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7|知耻而后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dr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