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M老师试讲《5的乘法口诀》。我猜想她会怎么教呢?是否会有点小跨度,用她良好的课感带着学生来一趟口诀之旅?是否会保留北师版教材的编排特点,让学生自编口诀,又能够放到哪一步呢?是否会有一些名家教学的痕迹,有一些新的突破呢?
每一次听老师上课,我都会报有一种期待,这种期待,帮助我进一步了解老师的教学特点与设计思路;帮助我理解我的思考与老师思考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帮助老师达成所愿,使我成长。
M老师一如既往地上课很亲切,但今天她的亲切学生并不买账。她指着课题问学生,你想学什么?后面的学生在我旁边说,我早会背了,然后,就在那里悄悄地背乘法口诀。她让学生数松果填数,学生将后面的口诀全部填完。她带着学生一句句编口诀时,我走到学生写的口诀处看,每一个人都是正确的。
是我们的老师错了吗?教材就这样编写的。是老师不了解学情吗?我们讨论课时,老师说抽背过学生,抽到的每一个学生都会。
学生都会了,我们教什么?学生只有一部分会,我们怎么教?
为什么明知道学生都会了,老师还是要一步步地按照书上逻辑教学着走?我也曾有这样的理由说服自己:学生只知道结果,不知道为什么;金字塔模型告诉我们,当学生能够把知识说给别人听,他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的80%。可在教学中,我慢慢地发现,这样的“真理”,并不一定是事实。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善良而聪慧的学生在配合我们。
我深问自己,深想自已的教学,为什么明明学生会了,还是要教?背后,我有一个“怕”。怕学生是假会,怕不是所有学生会,怕学生会知识却不会做题······曾有老师说,怕自己的新思路被否定,怕被说没有遵循教材思路展开教学。
因为怕,我们就一步步地退。老祖宗不是说了: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为什么,我们不退到学生的起点处呢?因为,学生的起点处并不是我们心的安稳处。
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起点在哪里?我想设计一些题目进行调查了解。如,
1.请学生将自己知道的乘法口诀写下来。我猜测有学生写得不全,有学生将算式与口诀混淆,有学生写得有误,有学生不是口诀但意思正确等等。此题的目的了解在没有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到底对口诀的熟练程度。
2.给出学生容易出错的乘法算式,如7乘9等,请学生写出计算结果,并写出对应的乘法口诀。此题的目的意在了解学生是否会用好口诀这个工具。此题还可以写连加、连减算式,了解学生是否更加灵活运用口诀。
3.给口诀:四五( ),填写后,请学生写出有哪些方法记住这句口诀。了解学生只是记住了口诀,还是理解了它的意义。
4.给口诀( )十八,看学生能够想出几种填法。了解学生逆向运用口诀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