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老地名 成德岭
邹胜军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根。北京的老胡同,上海的外滩,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济南的趵突泉。成德岭便是湖口县城最早的居民集散地。
成德岭位于湖口老城的核心地段。东邻石钟山风景区的大门,西靠回澜门,南连县城最繁华的大中路,北与外湖码头相接。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曾历经的辉煌历史。
相传湖口县城最早的原始居民就是成德岭一带,虽然大家同样是说湖口本地话,但是这里的居民至今依然保持着独特与众不同的卷舌音方言。
根据历史资料,成德岭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成德学宫的设立叫起来的。早在苏轼游历石钟山的那个年代,石钟山旁突兀岗岭上,建立了县属的儒学学宫,一度称宋儒学宫。到明代嘉靖年末在宋儒学宫旧址上建立成德学宫。学宫旁边陆续修建四通八达的路,路两边又修建许多号舍。学长取“学——孝义为先,士大夫恃——德为本”,将学宫取名成德学宫。寓意成才必先成德。当时的学宫颇具规模,学舍四十余间。明代张鏊在成德书院中记载“盖岭当邑胜处,下瞰澄色,环薄秀渚,临吴楚江湖,门阙岿然,而前为匡庐五老诸峰”。学宫旁的这座岗岭由此开始称为成德岭。在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年月,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在此游历讲学。学宫的发展由此吸引众多的商贾云集,茶馆酒肆客栈纷纷驻扎成德岭。从此成德岭开始成为街市。
湖口老地名 成德岭成德岭之所以成为湖口最早居民集散地,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独特的位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自古信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自然赐予湖口人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就在成德岭脚下。丰富的鱼类资源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至今成德岭依然有不少从祖籍从湖北迁的渔民后代在此居住。另外成德岭靠近石钟山,在水运发达的年代,这里天然就是一个避风的港口码头。来往商贾、文人墨客都是在这里泊船靠岸从成德门进入县城。从成德岭旁石钟山南面的一条小径,经过现在的杨庚生故居、水文站,半山亭登上石钟山。山上一览江湖、抒发情怀,山下把酒言欢小憩几日。一条上石钟山的必经之路连绵数百年,带动了成德岭的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也让成德岭的发展达到了极致。这里家家户户商铺林立,温州人的发廊、小卖部、缝纫店、各色各样的小吃店,修理店,提篮挑担的,加上客运码头的繁荣,南来北往的旅客、熙熙攘攘的人流在成德岭上上下下。这里成为湖口人流量最大的街市,曾经一铺难求。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城市的发展向三里街拓展。成德岭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湖口老地名 成德岭今天,行走在成德岭狭窄、光滑的石板巷道上仿佛时光倒错的感觉。虽是在老城区,但是远离喧嚣,安然幽静。历经数百年沧桑,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古民居保存完好。破损的马头墙,居爬满青苔的院落,残缺不全的石墩,两边泥泞、仅容一人通过的无名小巷,散发着霉味的木窗,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凝重。 打听往日的成德学宫具体位置,竟无人知晓。让我稍稍有点意外。
如今这里的居民大都为老人,他们的孩子都住到新城区了,老人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方式,闲适地在此颐养天年。冬天的时候,坐在在门口晒晒太阳,听听黄梅戏,三五成群唠唠家常。雨天的时候看着雨水一点一点从屋檐下掉落在石板条上溅起的水花。偶尔有孩子们经过门口,他们会露出善意的笑容。
成德岭如今仍在坚守的店铺可能就是“二妹水饺”了。老板娘的店铺就是自己的家,在这岭上土生土长几十年了,做了二十多年水饺,不少人慕名而来吃她的手工擀面皮的水饺。真本实料、风味独特。居住在周边出门在外返乡的很多游子回到湖口还特意去品尝回味。可能是这岭上还唯一让人有记忆回味的地方了。
目前湖口正在打造宜居山水市城市,在保护传承中改造老城。随着石钟山景区的扩建,老城区正在编制规划中,未来有望更加注重历史建筑保护,加强老城文化研究和发展,传承古文化,再现成德学宫这一古建筑群。未来的成德岭、未来的老城区将会在老城区改造中成为江湖交汇处、石钟山下一颗璀璨的明珠。
湖口老地名 成德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