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好就收,扎根未必是好事
我们能记住或者喜欢的,有以下几种——
①、树大招风。感觉成就差不多了,赶紧退出,不然爬得越高越容易摔下来。
比如:张良劝韩信。刘邦马上要建立大汉了,张良就找到韩信说,如果你现在功成身退,能避免杀身之祸。韩信没听张良的苦劝,他觉得刘邦能赢,就功劳我韩信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啊,怎么也得分为半壁河山,于是继续选择跟随刘邦。
站在刘邦角度想,你韩信确实是人才,如果奖赏,五花马千金裘不能聊表心意,只能分你河山,我又舍不得。最主要的,你韩信越是有能耐我越不安,不能给自己埋雷啊,只能借机会除掉。
从另一个话题说,如果韩信听了张良的话,做一个大汉子民归隐田园,不更好?这话张良必然明白,刘邦也明白,但他不能直接给韩信说,太夺人情面。
急流勇退谓之知机,能做到功名身退确实太难了
如果韩信想继续留在刘邦身边,拒绝刘邦划地奖赏,只要钱和官职就好,刘邦有一半概率不会杀他(也难讲,韩信能耐太大,这么个人在自己身边也不安心)看似完美,实则不然
越是完美的人,哪怕犯一丁点的错误,就会被老百姓无限放大,以前做的好事全忘,这是人的天性
若韩信跟随刘邦当了官,哪天心情不好抱怨两句,恰好被某个有文化并且心坏的人听到了,很可能臭名万世
功成身退最经典的就是范蠡。勾践能复越国,范蠡起了决定作用。范蠡在勾践身边时间不短,看出勾践是个狠人,能屈能伸,这样的人有个特点,手段也极为残忍的,不念人情,范蠡考虑到了这点,选择归隐田园不问世事
同时期的伍子胥就和韩信差不多了,结局很惨
易经说的中庸,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上这种事很多,就说一个耳熟能详的
武大郎本名武值,是明朝阳谷县令,为官清廉,受老百姓爱戴,据史料和武值后人描述,武值身高出众,算得上英俊,绝不像《水浒传》写的那样
武值的妻子也确实是潘金莲,是大家闺秀,可是知书达理的
咱也不知道这小两口那么好的人,怎么得罪了某文人,被这般辱弄。武值成了身材矮小,丑陋猥琐,潘金莲成了荡妇,还毒死自己丈夫,作者的心是多歹毒,放在现在牢底坐穿都不为过。仅凭这点,水浒列到四大名著里着实牵强
一直做恶的人,某天做了件好事,人们通常会忘记他曾经做的坏事,对他做的这件好事无限放大;
一直行善的人,某天做了件坏事,人民通常会忘记他曾经做的善事,对他全盘否定
②、突然离开,留下很多谜团的,这里面有被动离开和主动之分,这里只说明星
被动比如:李小龙、黄家驹、张国荣、邓丽君、约翰·列侬、迈克尔杰克逊等等,如果他们现在还在,可能不如现在有名
主动比如:陈佩斯/朱时茂、赵本山、周星驰、古天乐、李幼斌、四大天王、羽生结弦
在最有成就的时候选择离开,尽可能保持沉默,名气这块先撂下,至少口碑好,这样的明星很多,尤其是演技公的游本昌
还有陈佩斯、赵本山、如果现在还是每年上春晚,他可能不如现在有名,因为树大了要招风吹雨打,如果那句话说的不对味,媒体再捏造一下,人设直接玩完,以前那堆小品再好,等于零!
总之,我们能想到的上点岁数了,人设还特好的明星,都有功成身退这个特点
自然,有反面例子,仗着自己有些名气,在某个点死赖着,你多塑造几个风格也行啊
比如六小龄童,如果他在拍完续集,选择退圈,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艺术家,而他对其他孙悟空扮演者指点教导,换来却是人们口中的“晚节不保”
小沈阳,演完不差钱后,之后形象几乎没变过,就像包饺子,总不能老是一种馅儿,大家口味挑剔。如果不会其他,就赶紧退圈越早越好,至少会给人好印象,但不是谁都有这种思维和勇气
潘长江,以前小品和影视作品真的不错,他早些年算是退圈了,保持沉默是最好的,就因为和谢孟伟直播通话,再加上直播卖酒搞得人设彻底什么了。
仔细想想,给晚辈开视频说几句话和开直播卖东西,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这事放在我们普通人身上可以,放在公众人物身上就不太合适,再加上媒体大肆传播,甚至捏造自然被网暴
我们能用到的就是在辞职的时候:选择在失意时离开,还是得意时?
如果失意时离开,给旁边人留下失败印象,得意时,就是另一回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