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
书摘 | 战争狂人希特勒的设计师生活

书摘 | 战争狂人希特勒的设计师生活

作者: 斯坦威 | 来源:发表于2017-10-23 14:35 被阅读0次

    1935 年夏季,希特勒决定大力扩建瓦氏小木屋家园。1936 年7 月竣工后,他将之重新命名为贝格霍夫别墅。阿尔伯特·施佩尔在回忆录中谈到最初构想时写道,设计方案从一开始就受到设计者容易冲动、过度自信性格的不良影响:“希特勒不仅仅画了贝格霍夫别墅的设计草图,还向我借去了制图版、T 形尺和其他工具,按比例画出房屋的楼面布置图、透视图和剖面图,拒绝任何帮助,一意孤行。”虽然施佩尔指出希特勒在设计上极为用心用力,但是他缺乏施佩尔所说的训练有素的建筑师应有的职业习惯。“大多数建筑师都会把各种不同的想法先写在纸上,然后看一看哪种想法最适合进一步细化扩展。希特勒的典型做法是认为首先闪现出的想法就是直觉上正确的想法,并且毫不犹豫地把它画下来。”施佩尔描述了“不切实际”的楼面布置图上所存在的许多缺陷,认为“技术学院的教授只能给D 等评价。另一方面,这些笨拙之处也使贝格霍夫别墅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这个地方的设施仍然只适用于从前的那个周末小屋的简单活动,只是比例扩大了”。

    施佩尔在回忆录中没有提到建筑师阿洛瓦·迪加诺这个名字。然而正是此人的签名赫然出现在国家档案中保留的贝格霍夫别墅建筑设计图上。迪加诺这位建筑师主要工作在巴伐利亚州泰根湖畔小镇格蒙德,以现代化而又不媚俗的阿尔卑斯山区设计风格而闻名。1933 年6 月他见到了希特勒,此前这位德国总理非常欣赏迪加诺不久前在泰根湖畔圣齐林为纳粹党财长弗朗茨·克萨维尔·施瓦茨设计修建的住宅。当年晚些时候,迪加诺又在上萨尔茨堡设计建造了赫尔曼·戈林官邸,改造扩建了邻近的土耳其旅馆(用作党卫军住所)和普拉塔霍夫酒店。后来迪加诺还为菲利普·布勒、海因里希·希姆莱和麦克斯·阿曼等人设计住宅,设计总理府贝希特斯加登分府。另外还设计了两所精英学校:一所是建在巴德-图尔茨的党卫军军官学校,另一所是建在菲尔达芬的纳粹党干部学校。这样一位备受尊敬、拥有一家大型公司和20 年以上从业经验的建筑师,不可能随随便便在一位业余设计者的设计方案上签字提交建筑当局,即使这位业余设计者是阿道夫·希特勒。据当年新闻界报道,希特勒首先提出基本构想,然后由迪加诺加以细化扩展,完成设计方案。但现有证据仍然表明,希特勒既是一名客户,又是一位设计者。1936 年9 月,慕尼黑及上巴伐利亚地方长官阿道夫·瓦格纳写信给帝国总理府总管汉斯·兰马斯,讨论迪加诺制订的贝希特斯加登总理府设计方案。他警告说应该对建筑师加强监督指导力度,并把希特勒对于以往委托迪加诺所完成的设计方案的影响说成是“决定性的”。他甚至还说:“设计方案基本上是元首本人提出的,迪加诺几乎只是元首构想的执行者。”在贝格霍夫别墅新建主体部分的一张草图上可以看到影响程度有多大。施佩尔

    在回忆录中收入了这张草图,并确认是希特勒本人所画。虽然这张草图同最终竣工的建筑有所不同,但是仍然体现出尺寸比例和基本特点。比如保留了原有的小木屋,将其安置在又长又斜的屋顶轮廓线下,一楼安装了一扇巨窗,二楼安装上了三扇窗户,建造了一个

    大阳台,屋顶下面设有一个凉廊。

    最初的瓦氏小木屋模仿当地农舍建筑风格。希特勒打算继承这一当地传统,只是规模上有所变化。尽管还有一些明显的例外,比如那扇巨窗,但扩建部分大体上接近当地的建筑形式或当地常规。例如,带有悬吊式屋檐的低矮屋顶在这一地区极为常见,能有效应付多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楼上的阳台和屋顶下的凉廊也是上巴伐利亚地区农舍常见的建筑特点。扩建部分主要采用工业材料,但是内部覆面却具有传统木材灰浆结构的韵味。建在房屋东侧的低矮耳房其先例原型就是农民住房一侧经常搭建的牲畜棚。再者,保留最初的那座瓦氏小木屋使人不禁想起这一地区的一个常见做法:把较小的建筑纳入扩建部分当中,虽然这样做经常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也许希特勒喜欢老旧房屋,出于感情方面的原因想把它保留下来。他没有必要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才这样做。但是其中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动机。到1935 年,这座房屋已经具有偶像象征的意义,得到许多德国人的钟爱。因此,希特勒很想保留由它而引起的强烈联想,力图避免给人留下已同自己的过去渐行渐远的印象。

    希特勒开始改造扩建瓦氏小木屋时,于1933 年和1934 年购买了一批图书。购书发票显示其中有几本民居建筑和乡土建筑方面的专著,包括有关德国农舍建筑的参考书。这表明希特勒当时不仅在考察贝希特斯加登地区的农庄建筑,而且还更广泛地阅读有关此种建筑的建筑史和文化史。希特勒将其私邸重新命名为贝格霍夫,意为“山中农场”,表明他有意将其与农业传统联系在一起。在政治上而言这是一种选择策略,体现着卑微出身,体现着同生产力和德国民众的联系。同时代德国新闻界在报道元首的新居所时,纷纷炒作宣传“扎根于本土,名副其实的山庄”形象。

    一走进山庄别墅内部,上述种种幻象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使有些房间还能使人想起传统的地域样式或实用功能。特鲁斯特工作室受命负责室内装饰,于1935 年晚秋开始施工。当时贝格霍夫别墅正处于建造当中。迪加诺主要负责建筑结构,特鲁斯特工作室则全面负责室内装饰,涉及天花板、墙壁、门、地板、照明设施、家具、陶瓷烤炉、壁炉、窗帘帷幔、地毯、装饰品和艺术品等许多环节。然而这两个公司之间的界线有时也变得模糊不清。至少有一次,戈尔迪·特鲁斯特试图对建筑设计本身进行干预。

    在原有的房屋当中,特鲁斯特工作室面对的是符合实业家心中山乡别墅形象那种相当花哨艳俗的内部装饰。在这层媚俗的装饰之上,希特勒及其追随者们又加上了另一层媚俗—摆上了元首崇拜者赠送的各种全套纳粹礼物。从瓦氏小木屋照片上看到这样的东西摆得到处都是,也着实令人目瞪口呆—冲锋队员以挥手敬礼的身姿出现在吊灯之上,垫子上绣有纳粹党徽图案,就连柳条椅的两侧也编出了纳粹党徽图案。特鲁斯特工作室撤除了这些纳粹党象征之物,使整座宅邸变成了新帝国的一个象征。然而说服希特勒放弃上述那些物品不可能是件容易的事情。当施佩尔前来参观瓦氏小木屋看到大量此类物品时,他说道:“希特勒有些尴尬地对我发表意见说:‘我知道这些东西不好看,可许多都是礼物。我真不想把它们扔掉。’” 这对于以下情况可能有些促进作用。1933 年以后希特勒政府已宣布滥用上述“国家”标志(包括纳粹党徽)为违法。虽然并不总是遵守自己颁布的法律,但是纳粹党当局明令根除含有纳粹党标志庸俗艺术品之际,要是让上述物品出现在公众瞩目的希特勒私邸,形象上显然会有失体统。

    从瓦氏小木屋原有乡村风格客厅的前后形象变化可以看出特鲁斯特工作室对室内装饰进行了多大程度的现代化改造,同时又不失地域情调。在改造扩建中保留了原有巴伐利亚特色的隐蔽角落,搬掉了细长而不结实的油漆家具,代之以风格比较简洁的厚重直边家具。传统式深绿色陶瓷烤炉(四周摆放着长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灰绿色陶瓷烤炉,上面饰有慕尼黑艺术家苏菲·斯托克创作的浮雕瓷砖画,画中描绘了身穿当地传统服装的各色人物。顶上安有杂物架的油漆木门被撤掉,装上了一扇圆拱顶有窗的简洁的门。油漆木线脚同样被拆掉,代之以朴素的深色木料。那盏饰有冲锋队员雕像的精致吊灯不见了,安装了一个比较简洁的

    照亮装置。色调搭配只剩下红、绿和乳白等几种鲜明的颜色。占主导地位的是几何图案,而非花卉图案。然而室内并不缺乏丰富的视觉效果,再加上温暖的烤炉,使整个空间极富魅力。这个房间用作前厅,客人们等在那里准备进入相邻的大厅,或者等待元首从大厅中现身。

    乡村风格客厅自身的亲切感觉和其三维尺寸,随着由压缩空间向开放式空间的移动,更加凸显了大厅宽阔宏大的特点。那是一个超大型长方形房间,地板以楼梯为界分为两层,曾经对特鲁斯特工作室构成最大设计挑战。大厅长42 英尺,宽74 英尺,高18 英尺,大小相当于一个小型体操馆,用作多功能代表性场所,可供希特勒在那里接见国内外贵客,同部长、将军们举行会议、官方聚会、宴饮娱乐与社交活动。大厅南端修建了一个大型的大理石壁炉,对面是一扇全景式巨窗,高12 英尺,长达28 英尺以上。据说希特勒就是在家工作潮流的开创者,他最想在这间大厅里坐在舒服的沙发上遥控统治他的帝国。

    这样的超大房间可在中世纪大厅里找到先例。此类多功能共用空间通过房间长度、房顶高度或大厅正中壁炉炉床的大小等设计元素,向外界展示着庄园主的社会地位。希特勒也许正是利用这种同封建权力有关联的私邸建筑模式,加强自己同一个当地传说的关联程度。据民间传说,在翁特斯伯格大山里(从大厅的巨窗望去,山色地貌尽收眼底)曾经沉睡着查理曼大帝的王庭(有时说是巴巴罗萨的王庭),等待着天赐良机唤醒国王和他手下的骑士们血雨腥风大战一场,迎接一个光荣新帝国的诞生。希特勒曾经对施佩尔说,“你看那边就是翁特斯伯格山。我的住宅就在它的对面,这绝非偶然”。巍巍高山仿佛将中世纪神勇国王的象征性存在映射进室内,但也许大厅本身就是用来再现希特勒想象中的深山王庭。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为他的私邸所命之名也就带有不同的深意:“贝格霍夫”虽然常被理解为意指“山中农场”,却另有一层“山中王庭”之深意。

    与此同时,希特勒也许在心中还存有一个现代意味更加明显的大厅建筑先例,符合他自诩的集艺术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个人形象。他也许留意过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伟大艺术家的著名工作室:那都是一些宽敞的多用空间,既可以从事艺术活动、生活度日,又可举行社会活动。希特勒非常欣赏汉斯·马卡特在威尼斯那间著名的画室及其累积形成的层层“记忆”,他本人想立即打造出用于构建自我神话的各种空间。1885 年由鲁道夫·冯·阿尔特创作的以

    出售前的马卡特画室为题材的著名画作,描绘了艺术家马卡特一幅巨大的历史题材油画,这是马卡特所擅长的。希特勒认为政治即是艺术。他也许将大厅里那扇展现永恒的、不可战胜的“德国”大自然的巨大窗户看作是自己的油画;把窗户下面那张他和手下将军们用来研究地图、长达14 英尺的翁特斯伯格山大理石橡木桌看作是自己的画架(这件家具也令人想起了中世纪大厅里的高桌,庄园主就坐在桌前用餐、办公、断案)。

    特鲁斯特工作室要使并不优雅的大厅内呈现出一定的和谐韵致着实遇到了一些困难。这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保留的大厅施工照片(海因里希·霍夫曼拍摄)中得到最充分的了解。照片显示洞穴般又大又暗的大厅不仅使置身其中的人,甚至也使专门为其空间设计的大型家具都显得渺小。而那扇巨大的窗户更强化了这种视觉效果。1935 年圣诞期间,希特勒同其设计者们一道去建筑工地视察。当时或其后特鲁斯特曾试图说服希特勒放弃那扇巨窗。她后来说道,在那次陪同希特勒到工地视察之前她从未见到过建筑施工图,当时施工已经进入到构架施工阶段。1938 年7 月,狂热崇拜希特勒的英国人尤妮蒂·米特福德女士前往贝格霍夫别墅拜访希特勒。当时希特勒对她谈及了特鲁斯特的不同意见。在一封写给妹妹戴安娜的信中(戴安娜是英国法西斯联盟领导人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的妻子),尤妮蒂女士以欣喜若狂的话语描述了山庄别墅宅院,尤其高度称赞了大厅里那扇视野开阔的巨大窗户:“视觉效果简直

    叹为观止。那扇窗户上安装着迄今为止制造出的最大玻璃,可以像电动窗户那样放下来(昨天我就见识过了),使空间视野十分开阔。通过这扇窗户可以看到巍峨连绵的群山。这扇窗户看上去好像一个巨大的电影银幕,如梦如幻。不用说,这是元首本人的绝妙主意。他曾说过,特鲁斯特夫人一心想要安装三扇窗户。”在后来的岁月中,戈尔迪·特鲁斯特声称希特勒通常采纳她的设计建议,但是那次最终还是安装了一扇巨窗,而不是三扇较小的窗户。

    显然希特勒以在这件事上胜过他的设计师而沾沾自喜,因为从那以后他对此事仍然津津乐道。此事也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设计构想:戈尔迪·特鲁斯特意在以优雅含蓄的手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希特勒则一心要取得哗众取宠的设计效果。米特福德女士所写的那封信表明,有时巨窗的销形匿迹,如同其本身的存在一样均可使来访客人深感敬畏。1936 年5 月曾经受邀前往希特勒慕尼黑公寓的托马斯·琼斯,同年9 月在公寓改造修缮后不久陪同英国前首相戴维·劳合·乔治(此人为希特勒的崇拜者)“私访”贝格霍夫山庄别墅。琼斯表示,别墅大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最使我们着迷的是北端那扇巨大的窗户,或者毋宁说是当它从面前消失的时候,因为它可以拉上或放下装到一个深槽里,让人看不到踪迹。于是我们面前无遮无碍,只有开阔的天空,连绵的群山和萨尔茨堡远景”。 劳合·乔治从中获得灵感,回到英国萨里郡后把自己在丘特乡间的别墅藏书室的一面墙拆掉,代之以类似的全景式窗户。劳埃德此次拜访希特勒所产生的另一个更大破坏性后果是他在英国报刊上对希特勒充满溢美之词,称希特勒是“德国的乔治·华盛顿”“天生的人类领袖”“把自由和繁荣带到了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摘 | 战争狂人希特勒的设计师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ka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