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失败案例,马谡拒谏失街亭。
看了这两回,感觉马谡很冤种。其他很多大将被斩之前,都有众多将士力劝,主帅做做样子拉出去转一圈,回来后再严厉训斥几句也就罢了,可谁成想,诸葛亮是说斩就斩啊。亏得原来马谡数次立功深得他的喜欢,仍然毫不留情。
斩了马谡后,他虽自贬三等,却将过失皆推于马谡。“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其实一场战役的失败,怎能全怪一人呢?
司马懿出关取街亭时,他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如果有人可用,街亭如此重要之地,他会问吗?会反复和马谡确认吗?他是三军之主,如果他明确拒绝,另派他人去守,街亭还会失吗?马谡如果听从王平建议,街亭还会失吗?
一切都没有如果,三十九岁,本应是一个男子正当年的好时光,身心发展成熟可以为国效力抛头颅洒热血,可失败的马谡却被斩了头颅。
刘备曾看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因为对他的喜爱忘记了这个缺点,失败之后也没给他第二次机会。
性格决定命运,马谡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他的自大,连关羽都是因为自大死的,他却还不当心。
可惜一个大好苗子了,如果能多经几次失败,或许会成长为一代名将,但命丢了却再没有机会了。
谦逊,是最大的优点,也是最难做到的事,尤其对一个多次成功的人来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