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家的孩子在大槐树一中上初二。前日去他家串门,听娃说,他们每周五整个下午三四个小时,就干一件事:看老师推荐的各种课外书,不允许做其他作业。并且,校长会亲自进教室检查,确保把这一下午的时间全部用于阅读。
关于阅读的重要,如同“1+1=2”,很少有人质疑。特别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说起来是一套一套的,有关阅读的规章制度、总结汇报也是一本一本的。但,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学校而言,真正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方法、留足阅读时间、巩固阅读成果方面,做了多少?落实了多少?孩子改变了多少?这值得深究。
带着这些问题,再来看大槐树一中的做法:科学推荐书目,专门腾出时间,校长进教室监督——他们把这件事当一件正事在做。我相信,围绕阅读推广,这所学校所做得不仅仅是这几件事,他们一定形成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实体系——不仅要说的好,还要做的实,真正把“以人为本”落到操作层面,为学生的一辈子负责,而不仅仅考虑3年、6年或10年。
从这件事,我还想到一个对学校的评价问题。
一所学校的理念如何、对教育方针的执行力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家长和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和校长会刻意粉饰太平,只是可能会出现“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的现象,不如教育的最大利益相关方——家长和学生——看得清、看得全、看得远。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要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在引入家长监督机制方面做些文章——家校共建共育是一块有待深入挖掘的富矿。
其中,开办家长学校、强化家长培训是重要一环——只有家长育儿理念科学了,才能起到好的监督作用。比如,同样是大槐树一中利用一下午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这件事,家长们反应不会一样。我的好友是教师,他懂得阅读的重要性,作为家长,他举双手赞成。但,会不会有家长认为:读闲书有啥用?还不如做几道题哩?我想,这样的家长肯定会有。
对于这些家长,需要告诉他们:没有好的阅读能力,恐怕中高考的数学题都看不懂;还要告诉他们:书是孩子一辈子的良师益友,但“题”不是——人生四分之三的时间是没“题”可做的,到那时,怎样让孩子过充实而幸福的人生?
家长,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点,然后,配合和监督学校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点一一一如此,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