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记忆
键盘又开始敲击“田心”,奔着1000的字数。本想着在《田心的甜心曾一起看星星》中随便摘取1000字就好,但对于“完整”的小执拗貌似又不容许“抽离”,索性写一个下篇。
如果说上篇是时光记录并参杂感悟,下篇则在回忆的同时,记叙支教带给生活的改变。
今天也是下雨天,舒服得让人想赖在床上,下午听宋冬野的歌,听到《安河桥》,脑海里的画面就一幕幕拉到田心。多少个舒适的傍晚和夜晚,我们那13个小伙伴就那样或安静或欢快地听着歌说着话哼着歌,那山那水那路又回来了。
躺在床上,我发觉上篇里我还有很多东西没写,这些日子又不自觉想起。我记得,田心集市上的蔬菜是一块钱一把,我一直认为是很便宜的,我们还一起商量,“骑马”买12个鸡腿,还要买“脑浆”。我记得,我蒸过两笼馒头,和面发面揉面塑形,全部都是一个人完成的,回家又给家人蒸过一次,然后被“狠狠地”表扬了,带着满满的成就感。我记得,前往谭幸姐妹她们家的路上,有印着“公共食堂”的老房子和600年的大树,它们的年纪都比我大好多,它们见证历史,它们让人好奇和宝贝。我记得,回来时,村长他们送我们水杯送我们去安仁县请我们吃早餐,一直以来大家来这里都是不奢求什么的,但被尊重的感觉又是很特别。我记得,很奇葩地受了各种小伤,长这么大到田心第一天就被玻璃碎片扎到脚,用钢丝球做鞋刷又被细丝线割到手,炒个菜傻了吧唧地用大拇指去摸锅铲然后烫出个水泡,幸好却不怎么被蚊子“临幸”。我记得,孩子们最后追着要qq号,到现在那边的孩子们也会偶尔找我们聊聊天。我记得,各个方向延伸的路,简陋但风光独好的厕所,洗碗的两个大盘子,教学楼三楼的广阔视野,水田翻耕出肥沃但怪异的味道,窗户外孩子们喊喊叫叫的吵闹声,为我送过药借我们热得快但我对他的印象一直不太好的谭老师,隔壁开小卖部总送我们东西的热心肠阿姨,院子外的红枣树和板栗树,校门入口的三张乒乓球台……
晚上补看了本季《花少》的最后一期,镜头里的七个人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十三个人。他们都“谢谢”一路上的同伴,我又何尝不感激能遇见我的小伙伴们。陈意涵说她也许不想再有第二次的这样旅程,我也不那么期待以后还有类似的支教,因为都怕“第一次被取代”,于我而言有一种顾虑就是怕美好的东西“被比较”。好像还是陈意涵说的,“有时候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自己,也许每一面都是真实的”,在支教日子里的我俨然是截然不同于往常的状态,那个环境里自己也绝对是最放松和真实的,甚至还习得一分平淡的味道,也许人生本来就是多棱镜。宁静说了一句大概意思是“幸福与满足都是靠自己感悟出来的”,我倒觉得亲切,每次都有千丝万缕的思绪,看上去挺矫情的但又乐得其所,有时候,是真的感到很快乐。
我不知道支教到底意味什么,但我可以感受到成长。
给予与收获,向来有一杆通情达理的天平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许这就是支教的魅力所在。
某晴
2015年8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