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名叫“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团林镇李集乡马山村”的地方,很长的名字,是吧!我相信我们大多数人的故乡的名字都很长,而且名字越长往往就意味着越偏远。是的,我的故乡就在一个很小很偏远的地方,一个名叫“马山”,其实根本就没有山的地方。
我们一家是在20多年前搬离那个地方的,那是我13岁,刚上初中。真的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每年除夕的那一天,我们都会一大家子,祖孙三代人,浩浩荡荡回乡祭祖,祭奠永远留在那片土地的爷爷、奶奶,也一定会到我们之前的老家去走走,看看鱼塘还在不在,菜园长得怎样,老房子还结实不,讲讲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笑一回,叹惋一回,眼中的故乡已经既熟悉又陌生了。
因为精准扶贫,因为乡村振兴,因为新农村建设,老家人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路越修越好,房子越建越好,土地规划越来越合理,日子无疑是越过越好火了。真心为乡亲们感到高兴,为故乡感到自豪,但是也会有着淡淡的忧伤——过去的故乡正在一天天远离。
很早的时候,读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老先生在1993年时就曾叹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他也批评胡同的衰败、败落,胡同文化的不合理,但是毕竟是自己曾生活过的地方,面对它的消失,总还会有一种怀旧的情绪。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我们曾经的故乡也正在“消失”,你想和我一起为我们的故乡做点什么吗?——比如“收藏”,将故乡“收藏”到我们的眼里,我们的文字里,我们的相机里。
正如诗人李元胜所说的那样:
“仿佛自己是一张美丽的旧地图
仿佛只有在我这里
故乡才是完整的,它们不是消失
只是收纳到我的某个角落
而我,是故乡的最后一只容器”
今年寒假的读书活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萧红的故乡呼兰河、李娟的故乡阿勒泰,一起来读一读自己的故乡,将他们“收藏”起来吧!如果没有合适的器皿,就让我们自己来做这一只“收藏”故乡的容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