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依窝在阳台的沙发上,手捧着一本散文集,一下午过去了书却还是停留在之前翻过的那一页,她出神的望着窗外,目光深邃而悠远。
低头看着小区里银杏树金黄色的叶片,一片一片随风轻轻飘动,一如她飘忽不定的心情。
依依生活在一个小县城,小城市中散漫的生活氛围,限定的思维模式,固化了她曾经的激情。过了三年朝九晚五生活的依依迫切的有了一个想要改变现状的想法,她厌烦了这样一眼到头、循规蹈矩的生活,突然有了要实现大学时代梦想的冲动。
她想要去曾经向往的城市看一看,想要继续自己未完的心愿。
但是当她跟家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依依父母坚决反对她辞职出去。
其实依依父母的想法很单纯、也很现实,他们希望独生女能留在自己身边就近照顾,毕竟就这一个女儿,若是放任她去外地,孤身一人在外漂泊闯荡想想就觉得心酸不忍。
而且依依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这个时候再出去闯荡有害无益,更何况现在的工作属于铁饭碗,虽然工资不算太高,但对于小县城的消费水平来说已经算是足够,因此他们发动了身边所有的亲戚朋友轮番来做依依的思想工作。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考虑的永远要比自己多,父母担心的永远是那些未知的隐患。作为中国式父母,大概潜意识里都有一种要将孩子永远护于羽翼之下的想法吧。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然而大部分中国式父母很难接受这样与子女逐渐疏远的过程,他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多的与子女共处,尽量把子女留在身边照顾。
尤其是80后一代的父母,因为当时的国情限制大部分80后都是独生子女,也因此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护或者说依赖程度相较于90后更多一些。
现在的80后基本都已过了而立之年,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也早已为人父母。80 后的父母们也早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但是他们的生活重心依然是倾向于子女或者孙子女辈,没有相对独立的生活重心,甚至找不到自己的生活重心。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一对年逾60的夫妇将外孙女带到大概7岁左右的时候,跟自己的女儿宣布老两口要去环游世界,作为女儿虽然没有出声反对父母的决定,但是行动间却颇有怨怼,亲朋也是多有阻挠,他们规劝的理由很简单:“父母就应该以女儿为中心,替女儿减轻负担,为女儿尽心照顾下一代,好让女儿无后顾之忧的拼搏自己的事业。”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父母和中国式子女的思想。
中国式父母总将女子视为长不大的孩子,觉得他们需要父母的照顾和扶持,而子女也总是愿意从父母那里获得一定程度的依赖和支助,一旦父母给予的支助或扶持有所减少,在某种程度上就会觉得父母不够理解、不够爱自己,言行中不自觉的就会对父母有所怨怼。
在西方国家子女长到18岁父母就算是已经完成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要求子女自己去打拼历练,自己去社会上奋斗。他们认为孩子18岁成年之后与自己的地位是平等的,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与之相对的子女也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寻求父母的帮助或者经济辅助。
对于西方的教育方式我国大部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父辈是不认可的,他们普遍认为西方的教育方式过于冷血。
诚然,各国有各国符合自身国情发展的规章制度,无谓对或者错,但个人认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于教育孩子的方式,都应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而不应该一刀切的完全排斥。
中国式父母潜意识里总是希望将毕生都不求回报的奉献给子女,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都是无条件以子女为中心,把子女照顾到成家立业之后就开始将这份爱延续到孙辈的身上,却独独忽略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生活重心,或许也正是父母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造就了部分中国式子女无度索求的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