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创作是应该先有故事,然后再有主题思想呢?还是先有主题思想,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然后再去找素材,找故事。让故事素材贴着主题思想游走。后来觉得,大概是要先有主题思想的吧。这样至少不至于跑偏, 而且素材在笔下游走的时候也会尽量朝着主题思想贴。和素材的直接叙述会有很不同效果。只是这样的素材太难找,写出来的故事主观性太强。都成了笔者心中所主观的人物,这就又要求笔者将人物形象分成多个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善、恶、矛盾、痛苦、温暖。要在围着主题的情况下还要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且还得是立体的,鲜活的。让人觉得这个人物是真实的,不是模板化的。这无疑是个困难的事情。
《盗墓笔记》最后的结语里,南派三叔说,自己在写到最后的时候,根本不是自己在控制人物,而是人物在控制自己。人物在那样的情景下,该说什么样的话,该做什么样的动作,都已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了,人物形象已经饱满。在那样的情形下,人物就应该做那样的事,说那样的话,自然而然的事情。依人物的性格,也只能做那样的动作,说那样的话。其实这种事情是挺恐怖的,人物不由作者掌握就容易乱跑,跑的还似乎挺有道理,导致笔者会自己陷入故事中无法自拔。
《穆斯林的葬礼》在我看来并不算极好的作品。作者把人物控制的太紧了,太约束了。看了一半就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人物是木偶,作者让它怎么走它就怎么走。也有点脸谱化的感觉。可我觉得好的作品人物应该是活的,有血有肉的,性格千面,且有让人意料之外的一面。就像放羊,人物被圈在羊圈这样的时代大环境中,笔者让其朝哪个方向走,他们就得朝哪个方向走,主人公就是那只领头羊。但其中也要偶有不听话的小羊。这样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才有趣,又能领着读者走到终点,不然这一路都是乖乖巧巧的羊羊在低着头闷声跟着领头羊走到终点,那多没意思。我曾经喜欢沧月的作品,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至少我觉得她在《听雪楼》系列里这一点做的很不错。里面不听话的小羊有些我现在还记得,比如《火焰鸢尾》、《碧落》。走到终点是目的,但是,这路怎么走,路上又发生什么,就全靠笔者的本事了。
2016年07月02日,早,图书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