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老师就灌输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观点给我们,在心智尚未成熟的童年,还无法辨析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时,我们选择了相信这个观点。在成长道理上,一直对这个观点持肯定的态度,“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
在学习之路上苦苦的寻找“兴趣”,当没有找到兴趣时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我学不下去,导致很多人有了拒接学习、拒绝成长的理由,这个理由还合情合理。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难道就不对吗?
人们做事的驱动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来自内部,例如兴趣和虚荣心等等;
另一个是来自外部的驱动,也就是完成任务之后带来的奖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属于内部驱动力,还有一种来自外部的驱动力,就是用任务驱动学习。
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的墙》里提到了“兴趣”这个概念,兴趣就是你以最高级的形式投入到当下的事情之中去。也就是说,兴趣就是让你自己完全在事物其中。
这个概念中最重要的是投入,也就是兴趣其实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你投入其中而获得的。
拥有内部驱动力固然好,没有兴趣学习时不要以“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为借口,放弃学习。
而是启动外部驱动力,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成年人学习不需要培养兴趣,应该用任务来驱动。
任务到处都是,比如:生活中的任务驱动、工作中的职业强迫、以教为学。
在生活中要学会使用任务驱动学习,在工作中学会使用职业强迫感来驱动学习,如果两者都没有直接采用以教为学的方法。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寻求“兴趣”上,不用再考虑找到“兴趣”再学这样的借口。
真的等你找到“兴趣”了,或是是一年、五年、甚至是十年,当你找到兴趣的时候你才后悔时间已经无法回头了,才发现自己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寻找“兴趣”上,而忽略了最宝贵的资源“时间”。
如何将任务驱动学习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
一、制定明确的任务
制定明确的任务要符合五个重要特征,它们是: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制的(time-related),简称SMART原则。
具体的(S):指具体的任务目标,不能笼统
可衡量(M):指任务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任务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可实现(A):指任务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现实的(R):指任务是与目的相关联的;
有时间限制的(T):指制定任务要有明确的完成时间。
在制定任务是运用SMART原则去检验任务设置是否合理,不合理的地方立马修改,避免所制定的任务无法达成,只是为了制定任务而流于形式。
例如:在制定《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的学习任务时,我会制定在7天时间内每天晚上花2个小时完成《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的课程7个章节的内容学习并每一个章节内容输出一篇学习心得的学习任务。
具体的(S):学习课程7个章节的内容学习并每一个章节内容输出一篇学习心得
可衡量(M):7天时间内每天晚上花2个小时、7篇学习心得。
可实现(A):我可以利用每天下班的时间进行2个小时的学习,同时现在有写作任务驱动;
现实的(R):我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课程内容及方法运用;
有时间限制的(T):7天时间内。
当制定了一个明确的任务后,通过SMART原则来检查所设置的任务是否合理,如果发现不合理及时修改。没有明确的任务是无法指引我们正确的行动,用任务驱动学习的重要原则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任务,如果你的任务是含糊不清的,那很可能你无法驱动你的学习。
二、不同场景的运用
现有场景的运用
现有的场景运用指的是在目前学习场景中的运用,我们可以学到的知识立马运用在现有的学习场景中。
例如我在学习这个课程时就可以给用任务驱动学习要求自己每次学习完要输出一篇学习心得,这也是一直学以致用的方法,通过输出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
拓展场景的运用
拓展场景的运用指的是拓展到其他的学习场景中,例如你现在想养成每天坚持跑步的好习惯。运用任务驱动学习,首先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小目标,每天早上6:30--7:30分跑步5公里。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首先会指引你每天6:30前起床并完成所有的事情,6:30分按时启动5公里的跑步,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本质,把学到的知识立马运用到你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才能持续的进步。
学习总结:
做事时人有两种驱动力,一种是内驱动力(兴趣),另一种是外驱动力(任务)。在没有内驱动力的情况下不必浪费时间去寻找你的“兴趣”,而是立马启动外驱动力学习,用任务驱动学习时注意首先要明确你的学习任务能更好的指引你完成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