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清朝最后的当权者——慈禧

清朝最后的当权者——慈禧

作者: 好好吃丶 | 来源:发表于2023-01-30 12:00 被阅读0次

作为中国封建统治最后一位当权者——慈禧,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在这期间发动政变,垂帘听政,经历战争,改良国家,这些大事都是前朝皇帝没能经历的,她几乎丝毫不落的经历着并艰难的带有心计的维持着清朝没落的统治,并且始终掌握着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对她的评价,后人从来都是说法众多,有褒有贬。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的对她功过分明,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总是要带着对后世有教育意义的想法才是好的,这才是分析历史人物的重点所在。

      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咸丰二年入宫,封兰贵人,居储秀宫。咸丰四年晋封为懿嫔。咸丰六年生皇子载淳,晋封懿妃。咸丰七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同治元年,以载淳生母身份晋封皇太后,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为独揽朝政大权,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废除了八大臣,开始垂帘听政。自此,慈禧大权在握,直至1908年死去,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同治十三年底,同治帝载淳死于养心殿平安室。同治帝无子,慈禧立载湉为皇帝,再次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皇太后暴死,慈禧独揽大权。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慈禧以越事失机之由开去恭亲王奕䜣一切差使,撤去亲王双俸,仅保留世袭罔替亲王。同时罢黜五军机大臣,安排自己的亲信进入军机处及内阁。从此,清朝廷成了慈禧太后的独家天下。光绪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复垂帘于便殿训政,囚光绪帝于瀛台,杀谭嗣同等六人于菜市口,取消一切新政。光绪三十四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为抵制革命,慈禧太后又进行了假立宪,为期九年。但此时已74岁的慈禧太后,于光绪三十四年,在光绪帝含恨死于瀛台的次日,也死于西苑仪鸾殿,谥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河北遵化定东陵。

可以看到在伴随着权力的争夺和清政府的逐渐没落的时候,慈禧从一个秀女的身份走到权力的至高点,她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在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在历史脉络下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总结慈禧执政四十八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纵观慈禧的一生,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一系列多如牛毛的战乱纷争变革贯穿始终。作为一个女性,她不失聪明与能干,并在危急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做出了虽不成功但在当时可称合理的反应。她曾经向法国、日本、八国联军宣战;她破除满汉界限,大力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开办洋务运动;执政后期,发布新政诏书,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大量选派留学生,开始宪政改革等举措,是选举人才方面的重要改革,这些都是不应被人遗忘的。

   历史上,慈禧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格局,治理国家的难度要远超历代的帝王。按这一点来说,武则天也好吕后也罢又或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都是无法与之比拟的。一直以来,人们把一些原本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和罪责强加在慈禧身上,更使得她承受了千古的骂名。认为她一味地列强委曲求全、割地赔款、签订诸多的不平等条约,扼杀了戊戌变法这一使大清王朝最后一次得以复兴的政治运动等等,这些莫须有的罪名都直接的付诸在慈禧的身上,这显然是片面的极端的观点。就事论事的话,慈禧应该对自己犯的错误负责,但绝不是全部的罪责,不能因为她是统治者就将她作为唯一的批评对象,在看到她过错的时候,也应该想到她存在的历史作用。而同样的,她不可避免的错误也应该直接的揭露出来。    从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马关条约、辛丑和约等缔结,皆肇因于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义和团的祸乱。慈禧的执政及决策,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中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慈禧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从个人方面看,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成为皇太后的慈禧,联合恭亲王奕发动政变,从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她依旧大兴土木,花巨资兴建颐和园以庆祝自己的60大寿。1895年,下令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耗资巨大。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举凡修建清漪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两,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

纵观慈禧的生平,我们或许能看到,在当时控制着权力意味着拥有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地位,但是这个权力并不能带来什么改变,只会让没落的清王朝走向灭亡。如果当时权力掌握在光绪的手中,或许大清还有可以救亡的机会,或许历史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了,但是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我们也是只能这样幻想而已。不过,看慈禧这个人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有她作为专权乱政的错误想法,大家都说慈禧反对维新变法,所以囚禁光绪,杀害六君子。其实慈禧是支持光绪新政的,因为她也想国家能强大起来,但是后来康有为等人涉及了密诏的问题,要夺取慈禧的权力,被慈禧发现才会有后来的事情发生。而历史告诉大家慈禧这个人是有错误的一面的,那么这也是事实,所以我们在之前说了慈禧奢侈浪费,专横拥权,祸害国家主权,割让国家土地等一些国家和个人的问题。从这些方面来看,慈禧是个正常人,因为她有功也有过,所幸的事,这都是历史,我们看的透彻,可在当时并不会这样。所以今天我们分析历史人物,一定要知道,读历史是在读人心,历史和现实往往是相通的,只有把这一点看到,才能说慈禧这个人让你感受到历史要读的清楚点,做人要看的明白点的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朝最后的当权者——慈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um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