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
k说关系是照见自己内心的明镜。不通过各种关系,人际的,与团体、社会的,与自己的理念、模式、经验……的关系,则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容易照见。亲密关系恰恰是最真实的明镜,因为在家庭里,人不会像在社会上那样戴面具。最常见的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就是控制与反控制的一场旷日持久的角斗,最后形成一种控制与屈从的模式。这层层桎梏,称之为模式,或者遗传、传承、家庭代码,或者业,都行,名相而已。经过了这种家庭关系倾轧的孩子,成人后再把自己内心扭曲的模式运转到自己的婚姻与亲子关系中,代代相传。此时,配偶、孩子是受害者,说难听点儿,是强势一方疗愈内心创伤的药渣子,这是昏然无觉察的家庭关系。如果有了对自心与他人的敏锐觉察,婚姻和亲子关系,恰是照见自己内在扭曲创伤的最明亮的镜子。如果没有这类明镜的照射,躲进深山、寺庙里苦修,也未必看得清自己。
k常说苦修,不认为苦修是觉悟之路。我赞同。禁欲、苦修,是内在两股或多股欲望的角力,一种被认为是高大上的觉悟求道欲望,去制伏其他所谓世俗欲望。这种“能”与“所”的漫长拔河,往往是一场永无结果的巨大内耗。k说的thinker/thought,就是自己内心两股力量的角力。
11月24日:
中文里,心代表思维、精神世界。为了表达超越的境界,就用灵来与心相对。
英文中mind,brain大致是思维的世界,为了表达超越思维的境界,就使用了heart,我怀疑是从东方比如日本人铃木大拙向西方推广的禅宗中借鉴的,不过无证据。
我个人觉得,不需要严格区分定义、内涵、外延,否则反而容易被这里逻辑化的东西拴住。这里,K就是要表达突破理性逻辑思维的意思,用了一个heart指代一下,不必执着为实,就是为了表达突破mind的意思。
禅宗里有所谓“边说边扫”,要表达一个意思必须借助语言,但语言一出口,就容易被执着、偏离本意、僵住、失去灵动,所以要立即把文字相抹除,以免落执。
K所说“爱是危险的”,我的理解:真正的爱,是大自由,是去除任何模式化桎梏。但这种去除桎梏,会给躲在桎梏中享受虚幻安全感的人带来恐惧感,招致反感、敌视,甚至攻击。所以说爱是危险的。真正的爱,是无视社会习俗、模式、传统……的,会招致敌视或反噬,所以是危险的。
他自己是不提倡理论的,当然你说理论,也是一个指代,是文字相。或许,“思想”略好,但K是明确反对thought的。反正,一用某个名字指代他,立即就有一种文字概念固有的桎梏、僵死的感觉。
别人说他的“哲学”,他立即否认。
K文章的内涵,是敏锐、迅捷、灵动,如武侠小说中的无影剑客,如风。
12月1日:
当我站定了某个立场,预设了某种结局期待,那么我所看到的便只有那种结局,与之相反、不利的信息自动过滤排除掉了。
读书也一样。阅读时,下意识里容易抱持某些理念,而在书中寻求佐证,把书中的话当成对自己理念的诠释、共鸣、背书。这也是一种conditioning,思维的紧箍咒,一层变色、变形滤镜。不放下这些预设的理念,就难以真正理解作者,其实作者可能根本不是那个意思。
当我们读书,与作者发生强烈共鸣、兴奋不已时,是需要用心觉察的时刻。也许,只是自己的狭隘偏见被“加持”了,而且很可能是自己加持自己,误以为作者在背书自己。真正的契合,是默契,默默的心契。如果兴奋不已,说明自己内心早就有某种期待,而这种预设的期待是制造幻象的源头。
兴奋共鸣也是自察的契机,一克制,又掩藏了[让我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