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第七卷-----《文录四》第16篇《紫阳书院集序 》(乙亥)
原文:
豫章 熊侯hóu 世芳 之 守徽也,
既 敷政 其 境内,乃 大新 紫阳书院 以明 朱子之学,
萃cuì 七校 之秀 而 躬教之。
于是 校士 程曾氏 采摭zhí 书院 之 兴废 为集,
而 弁biàn以 白鹿之规,明 政教也。来请 予言,以谂shěn 多士。
夫 为学 之方,白鹿 之规 尽矣;警劝 之道,熊侯hóu之 意勤矣;
兴废 之故,程生之 集备 矣。又 奚xī以 予言 为乎?
然予 闻之:德有本 而 学有要,
不于 其本 而 泛焉 以从事,
高之 而 虚无,卑bēi之 而 支离,
终亦 流荡 失宗,劳而 无得矣。
是故 君子 之学,惟求 得其心。
虽 至于 位天地,育 万物,未有 出于 吾心 之外 也。
孟氏所谓“学问之道 无他,求其 放心 而已矣”者,一言 以蔽之。
故 博学 者,学此 者也;审问 者,问此 者也;慎思 者,思此 者也;
明辨 者,辨此 者也;笃行 者,行此 者也。
心外 无事,心外 无理,故 心外无学。
是故 于父,子尽 吾心 之仁;于君,臣尽 吾心之义;
言 吾心之 忠信,行 吾心之 笃敬;
惩chéng 心忿fèn,窒 心欲,迁 心善,改 心过;
处事 接物,无所往 而非 求 尽 吾心 以自慊也。
譬之 植焉,心其 根也,
学也 者,其 培拥 之者也,灌溉 之者也,扶植 而 删锄之者也,
无非 有事于 根焉 耳矣。
朱子 白鹿 之规,首之 以 五教 之目,
次之 以 为学 之方,又 次之 以 处事接物之要,
若 各为 一事 而 不相 蒙者。
斯殆 朱子 平日 之意,所谓“随事 精察 而 力行之”,
庶几 一旦 贯通之妙 也欤?
然而 世之 学者,往往 遂suì 失之 支离琐屑xiè,色庄外驰,
而 流入于 口耳声利之习。岂 朱子之教 使然哉?
故吾 因 诸士 之请,而特 原其本 以相勖xù。
庶 几乎 操存讲习之 有要,亦 所以 发明 朱子 未尽之意 也。
白话翻译:
豫章府侯君熊世芳来镇守徽州,上任施政,首先就大规模翻新紫阳书院,用来讲明朱子之学,为此汇集了七所学院的优秀老师来施教。
紫阳书院,位于徽州 歙(shè)县,郡守韩补始建于南宋淳六年(1246年),初建在 徽州府 南门外 紫阳山麓 ,宋理宗赵昀在位四十一年,仅次于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一年,仅次于仁宗)御题“紫阳书院”匾额。
紫阳书院以祭祀 朱熹 ,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元代 至元 年间迁于南门内,延二年(1315年)又迁于南门外,后毁于兵。(本文根据“江西人熊世芳来徽州任知府”分析,所谓紫阳书院,应该指安徽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位于阁皂山九龙谷骆驼峰南麓,占地约860平方米,宋时供奉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孔丘之殿宇,也称道德宫。朱熹两次在这里讲学,因其别号紫阳,故时人又称其为“紫阳书院”。
书院校士程曾先生收集书院的兴废历史编纂成册,再添加上白鹿学院的规章,用来确定管理教化的方针。又来请我给写一些话,用来教诲学生。
为学的方法,朱子的白鹿书院之规已经讲的很透彻了;
(“白鹿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
敬劝的道理,熊侯的主张已够周全了,
兴废的历史教训,程曾氏所编纂的文集也说的很清楚了。
又何须我多言呢?但是我曾经听说过:
仁德有本源,为学有要领,不从本源出发而泛泛的去为学,
学得太深就是虚无空寂(一味向内求取,不去躬行实践),
学的太浅而又太过支离破碎(泛泛而学,事事而行,只是一味实践,不知道反求于心去印证),
最终一定会茫茫荡荡,失去其宗旨,徒劳无功。
因此君子之学,只是求体悟于自己的心。
即便达到了位天地,育万物的境界,也不会脱离我心良知的范畴。
孟子所讲的:“学问之道没有什么别的,就是把放溺在外的心收回来而已”,就这一句就已经全部涵盖了。
因此所谓的博学的人,学如何求放心而已;审问的人,审问如何求放心;慎思明辨笃行也都是一样。我们的心外是没有事物的(心之所发为意,意之所在为物,都是从我们的心角度来讲的),我们的心之外也是没有理的,
因此,如果不从我们的内心出发,就没什么可以为学的。
所以说,对于父亲,不过是要尽心中的仁爱;对于君王,臣子是要尽心中的义;说话是要尽心尽力的遵从内心的忠信,做事也是要尽心尽力的遵从内心的诚敬;警惕内心愤怒的情绪,遏制心中的私欲,让自己的心日迁于善,时时刻刻的改其不正归于正;接人待物,做任何事无非都是要尽心尽力,以求达到内心的自慊。
就好比是种树,心就是树根,为学功夫:栽培灌溉,扶植,除草这些事,无非都是为了让树根更强壮。
朱子的白鹿之规,首先立下五教的条目,其次是为学的方法,再次是处事接物的准则,这些内容各自单列一条而不相联系。
大概是朱子平时的思想,“随事而精察于心,笃实于行”,这不就是一以贯之的意思吗?然而世上的学者,没以掌握一以贯之宗旨,为学功夫用的支离破碎,表面很严肃认真,而实际不断追求外在物欲,结果流入到口耳之学,声色货利之学,这难道是朱子把大家教成这样的吗?
因此,我借着大家的邀请,特地指出朱子本意为学的根本来勉励大家。
这样既能够把操存讲习功夫的要领讲清楚,
也可以把朱子没有阐发清楚全面的意思发挥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