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都不会做梦
当下的教育,个人缺乏梦想,社会和家长都不让孩子做梦,大家只想分数高一点,不想孩子将来能做什么。很多学校也都为了升学率,把分数变成极端重要的事。
其实,教育不仅仅是当下的事,教育还要面对未来,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对未来有向往、有梦想的人。让孩子们的童年回忆不仅有我们教授的知识和培养的习惯,更有深植于他们内心的创新意识和自由灵魂。
教育的梦想就是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让今天这些稚嫩的孩童明天能够成为怀揣着理想、自信、乐观、自由,点燃梦想、实现梦想的人,让每一个充满个性的灵魂在阳光下自由地生长,让他们拥有智慧的头脑、独立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去感知、认识世界。
02 孩子的想象力在递减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梦想的人。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谦恭做人、低调做事,强调一统。
现行的升学考试、选拔制度以及用人制度,更强化了人们对于知识与现实的重视,这使得学生在一把尺子的衡量下,渐渐失去自我、丧失了追求。
孩子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初高中阶段,其想象力呈递减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其实不是孩子智力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教育在孩子一生发展最关键的时期,用统一的价值观一步步取代了孩子的梦想与个性。
03 激发孩子的梦想
激发孩子的梦想,就是给孩子创造了终身发展的机会。
教师拥有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权力。教师拥有激发孩子梦想的专属权。
帮助孩子树立梦想,必须给孩子做梦的时间和空间。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出发,给孩子营造宽松自由、张扬个性的学习生活环境。
“祖冲之发现圆周率比西欧早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作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
沈元老师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史的这一番话,点燃了陈景润攀登数学高峰的梦想。如果当初没有沈元老师的激发,中国的数学天空或许就少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04 学校文化,就是梦想文化
一个学校其实就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
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对于金钱以及物质生活的功利主义追求深深地熏染着孩子的心灵,他们攀比的或许是谁家的汽车更高档、谁家的房子更豪华、谁穿的名牌更高贵。
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学校要成为一块圣洁的、流淌着梦想的净土。
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孩子进入学校学到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浸润而成为人才。
孩子生长在批评中,便学会论断人;生长于敌意中,便学会攻击人;生长于恐惧中,便学会焦虑;生长于鼓励中,便学会自信;生长于包容中,便学会了忍耐;生长于诚实中,便学会了真理;生长于有梦想的校园中,便学会了梦想。
分别于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并不是生来的天才或神童。
桑格从小就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时经常到野外采集和制作动植标本,阅读生物学方面的科普书籍。桑格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生物学中,他这方面的知识要远远多于其他同龄的孩子。
生物学当时并不是学校的考试科目,单从学习成绩上说,他是一个非常平庸的学生。不过,他的老师却对他这个痴迷于生物学的学生呵护有加,在童年时代为他的生物学的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试想像桑格这样的学生在今天的中国学校教育中会是怎样的呢?恐怕早就被打入另册了。
如果我们始终在追逐功利价值,那么教育的真正价值就不可能有实现的机会。孩子的梦想千差万别,其表现也就各不相同,教育者只有用正确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去理解孩子,并悉心培植他们追求梦想的精神土壤和文化环境,才能真正让孩子实现梦想。
追梦路上,给孩子需要的帮助,应成为今天教育的集体行动。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追求有价值教育的作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