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很多去看了《摔跤吧爸爸》的大小盆友表示:不喜欢这样的爸爸。大人们的观点正好相反:“为你好”的语境有了教育理念的支撑:自由不是放任,发掘孩子的长处,引导其成功,这才是优秀的教育。这部影片可以和前段时间热议的董卿父亲的教育相呼应。
更多表示要和虎爸狼妈教育区分开来,强调印度极端重男轻女的传统,从那位早早嫁人的印度少女口中传达:“我倒希望我有这样的爸爸,至少他是为了你们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着想”。
可是,这位父亲,无论他多么义正辞严地表示:“我要让我的女儿去选择别人”,他所作所为,却是让两个女儿连自己的长发和饮食都无法主宰,他的女儿们,最后,到底是具备了因为金牌而拥有的“选择”地位,还是因为独立意识而具备的“选择”能力呢?
前者,是成功学的逻辑,后者,是自由主义者的人生。
电影里的爸爸,依然是成功学套路里的伟光正,不是我所以为的最好的父爱。
他觉得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他冲破重男轻女的观念,他让女儿付出代价,他坚信女儿能够成功,这个总认为自己无比正确,并且影片也认为他无比正确的父亲,真是刚愎得让人讨厌,而面对这样强势的父亲,女儿的反抗微乎其微,并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后,俨然驯服于这种强势,这难道不是“为你好”和斯德哥尔摩症的互动吗?
曾经拿过印度冠军但现状窘迫的父亲,用世俗的评价,他的人生是失败的,所以他寄希望于他的孩子。现实生活中,“成功”的家长给孩子的自由度相对要高些,而“失败”的家长往往对孩子更为苛求,更希望干预和控制孩子,也具有更高的期望值。这种补偿心理其实才是真正的失败。因为,这样的家庭,失去人生的,不仅是一代人。
摔跤天赋+后天努力,女儿获得金牌,赢得别人的羡慕,成为励志偶像,这个鸡汤案例过程中,看不到女性真正的独立,女权被演绎成剃个平头,把罩杯练成胸肌,活得像个男人。两个女儿,和那个羡慕她们的少女一样,嫁人生子,还是剪发摔跤,其实都没有多余的自主选择,即便被带领到人生巅峰,纯金的枷锁并不值得更高的歌颂。
我更喜欢假设的一个场景是,电影的结局是女儿的失败,父亲的彷徨。父亲用强权让女儿有选择的可能,但最后,他需要反思父权。如果女儿没有拿到金牌,父亲会不会为女儿骄傲,女儿会不会感激父亲?经得起失败的打击和考验,父女间的亲子才真实可爱。
我想进行关于父爱的另一种思考。
怎样的父爱会让孩子觉得舒服呢?到底是令你具有必须成功的压力和动力,还是让你觉得即便失败也有路可退的港湾?前者常常让人愧疚自责,后者却自在得有恃无恐。我多么喜欢后者,因为除了此处,你又还能从哪些人身上可以得到呢?
如果我即使有摔跤天赋,可我爱留长发,爱吃高油高脂高热量美食,命运叫我早早嫁人生子,我希望我那平庸失意的摔跤手父亲,在我遇人不淑时,帮我挥拳相向。这是我所想象的,最好的父爱。
我所以为的最好的父爱,是我失败人生里的最后慰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