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1984》| 做一个人的少数派

《1984》| 做一个人的少数派

作者: 百萧 | 来源:发表于2018-02-09 17:29 被阅读61次

    (乔治·奥威尔所著,一部仰慕已久的“神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你读完《1984》后的感受

    ——不寒而栗

    ——为何?是书中的某些描述过于惊悚吗?

    ——不,不单是这样,还包括对作者(乔治·奥威尔)本人的畏惧

    ——据我所知,乔治·奥威尔生于1903年6月25日,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其所著的这本《1984》和之前写过的一本《动物庄园》都是反乌托邦、反极权主义的神作,但不幸的是他本人因肺部感染于1950年去世······

    ——停!就是这里,你没发觉吗,他1950年时便去世了,而这才是他真正可怕之处,若说这本书是写于后苏联时代(即苏联解体以后),我们的确觉得书中的内容全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深刻反思,包含了对于这种集权体制下出现的民主法制被践踏以及个人思想被控制的控诉,可是,这是1950年以前写的一本书啊,不是吗?

    ——所以,这是一本政治预言小说,而且他的预言被后来的历史一一印证了?

    ——可以这么说,起码这种历史方向的预见力就让人望而生畏

    ——那么可以具体谈谈书中所预见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

    ——书中假设二战后,世界版图由三个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划分整合,它们分别是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大洋国主要包括美洲、澳洲和大不列颠群岛,欧亚国则是欧洲大陆和亚洲北部等,东亚国则以现实中的东亚为主体范围,三国互有侵伐,但他们的基本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都在书中都以现实中的“苏联斯大林体制”为蓝本,故事发生于大洋国辖下的伦敦地区,主人公是温斯顿,一个普通的外党成员(大洋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为占统治地位的内党成员,维护统治的外党成员和广大的无产者),他在真理部的记录司工作(政府机构分为四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和艺术的真理部;关注战争的和平部;维持法律和秩序的友爱部以及负责经济事务的富裕部)

    ——看起来像是全世界“一片红”啊,回顾历史,在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里,必然会滋生个人崇拜,而且对思想或者说意识形态的控制将达到空前的高度

    ——的确,书中的确预言到了这一点,温斯顿所在的大洋国的领袖是“老大哥”,城市各处都张贴着老大哥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的海报,无处不写着:老大哥在看着你。不论在钱币上、邮票上、书籍的封面上、旗帜上、宣传画上、香烟盒上——到处都有。老大哥的目光总是盯着你,他的声音总是在你的耳边响着。不论你是睡着还是醒着,工作还是在吃饭,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在澡盆里还是在床上——你无处可逃。老大哥几乎被神化了,他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不容置疑,他控制着这个国家的一切,几乎所有人都发了疯似的崇拜他、听任他的一切指示

    ——难道就没有人去反抗或者起码说是质疑吗?

    ——有,但毫无意外,他们都成了所谓犯了“思想罪”的政治犯,被秘密地押送至友爱部接受思想改造,然后把他从公民信息里取缔,好像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就像文中温斯顿对此的认识:“你的名字从登记册上被抹掉了,你做过的一切事情的记录都被毁掉了,你从前的存在被否定了,接着被遗忘了。你被铲除、消灭了,通常用的词是‘蒸发’。”

    ——这,这,真的太可怕了,乔治·奥威尔是怎么预见到的?

    ——其实,这算是现实的苏联的描述,预见性的内容并不多,因为作者本人曾在苏联游历,而当时正值苏联“大肃反”时期,无数的党内外人士被无辜波及,就连后来在二战中显赫辉煌的苏联元帅朱可夫也没能幸免,作者目睹了这些可怕的惨象后,便写了这部带有政治预言性的小说,其实主要还是为了讽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那这只是有意对苏联“大肃反”时期进行重新再现吗?

    ——不,小说中的世界比现实当时的苏联的氛围要更窒息一万倍,书中提到了一个东西“电幕”,它类似于一种可以双向传导音频的电器,在它的监控范围内,任何人发出的任何微弱的声音,都能被它接受到。除了这个“电幕”,还有更让人恐惧的一群人——思想警察,他们观察每一个人的言行,哪怕某个人极其微小的表情和眼神中透出对党或者老大哥的一点点疑,他们就会在暗中让此人“蒸发”,当然,思想警察只是一个特定的职业,关键是在这样一个没有法制的社会里,每个人包括和你不认识的陌生人、你的邻居甚至你的亲人,他们都会监视你的一举一动,你若有有一丝不对劲,哪怕只是说了些不合适的“梦话”,他们都会告发你,就像书中让人不寒而栗的描述:“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偷听的,你做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这种习惯已经变为本能,你就是这样生活的。”

    ——这样一个“没有秘密”的社会,可怕,但人们习惯了在这种社会下生活这件事本身,更可怕

    ——不是人们习惯了,而是“被习惯”,而且被习惯的方式不同。老年人虽然保留着过去“资本主义”时代的记忆,但他们大多被一轮又一轮的“清洗”消灭的差不多了,而苟活着的也不敢再说话,中青年则只是隐约地保留着“童年”的记忆,但也大多畏惧于“党”的无所不入和友爱部的恐怖而选择认命,而最可怕是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很可怕,孩子们有个特别的组织是少年侦察队,通过这样的组织,孩子们有计划地变成了无法驾驭的小野人,他们崇拜党和党的一切,唱歌、游行、旗帜、远足、木枪操练、高呼口号、崇拜老大哥——所有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好玩的游戏,他们全部的凶残本性被激发出来,书中报纸上经常刊登着一种短篇报道,描述的是有个偷听父母讲话的小密探——一般都称之为“小英雄”——偷听到父母的反动言论,向思想警察作了揭发

    ——这样的情景似曾相识······的确不管是书中所预言的,还是真实的历史所发生的,还是作者本人,都让人”不寒而栗“

    ——乔治·奥威尔本人曾对此作如下评述:“我之所以写一部书,并不是要加工一件艺术品,而是因为我有谎言要揭露。”而《纽约时报》更是盛赞道:“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但不管怎么说,他的作品中的许多内容的确“刺痛”到了我,诚然,读完他的作品,的确让人收获了对历史另一个角度的审视,而他在他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时的“冷峻良知”,也将永远铭刻在人类伟大的理性光辉中,照亮真正的良心

    ——那么主人公温斯顿的故事,需要谈谈吗?

    ——我想,关于他的具体经历便不需要赘述,一来是有剧透的嫌疑,再者也是自己笔力不逮怕概括的不完善影响大家的阅读体验,所以我想让没有看过它的人一起来欣赏和品味乔治·奥威尔高超的创作能力与匠心独运。

    ——你觉得书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尽管你在开头便说了你的主体感受是“恐惧”,但我想《1984》之所以成为一部伟大的经典名著不只是因为它的“准确预言”和出彩文笔,还应该有一些真正的关于人生与世界本质的关怀,那么这些在书中是否有所体现呢?

    ——“做一个人的少数派”,作者在书中如是写道,铿锵有力,意味深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算理性的光辉在大地上沉沦,

    我亦不屈服,我亦是怀疑。

    我不屈服于黑暗,

    它会把我吞没;

    我亦对光明怀疑,

    它也将可能把我笼罩,

    我只选择——做一个人的少数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84》| 做一个人的少数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cq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