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做个小测试,给你2个选项,看你对哪个更有感:
1.孩子不爱吃青菜的原因
2.为什么孩子不爱吃青菜?
我想绝大部分的人都会选第2个,因为这符合人的天性,只要被问到问题,就会下意识思考“是啊,为什么呢”,并且想知道答案。
所以,我们在写推文时,可以巧妙运用人类的这个天性,向读者提出问题,吸引他们的目光和关注。
可能你会说:这还不简单,就是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呗。然而,你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推文也使用了这个技巧,但却并没有引起你的关注和思考,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问题本身,如果你的问题太宽泛,读者不知道怎么去思考,很大概率就会被他们忽视。
比如“你家菜板为什么不好用?”好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对菜板的要求也不一样,这样提问自然引不起读者的关注,很多人还会想“不好用?好像还好啊”。
那应该怎么提问呢?将问题具体化,引发读者共鸣。
还是以菜板为例,来修改一下问句:你有没有发现家里的菜板用不了多久就会有很多刀痕,坑坑洼洼的洗不干净,切菜容易串味,还会染色和开裂?
将“不好用”这个抽象的词具化成“刀痕、洗不干净、串味、染色开裂”,读者一下就能联想到自家菜板不好用的情景,继而引导他继续往下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问题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提问吸引读者的目光,引发他们的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