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情况下,课程表中语文、数学、英语是占据前两节课的,有时候也会有物理化学等,但几乎没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原因很简单,语数外是主科,其他学科是副科。虽然这个观念被努力的纠正过,但其影响还是存在的,而且在中考或者高考的分数比重也比较小,客观上就是不如语数外重要。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些学生跟家长诉苦:
周×是最难过的一天了,除了语数外就一节副科课,累死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说明学语数外这些主科很辛苦,很单调,如果学生学这些课充满乐趣,那就不会感到累,现实是他们感到累。同时也透漏出副科课他们不累。
这说明什么?说明副科课上可以放松或者休息?
那政史地生老师不乐意了:“凭什么就在我的课上休息啊?哪个学科不该学习?”
副科老师不乐意归不乐意,但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好,老师确实需要组织纪律,若碰到班风不稳定的班级,正常授课都有问题。这也是副科老师经常面对的状况,有时候也比较苦恼。
有的人说了:“这不是重点,你的课要是上得好,学生会喜欢得不得了,怎么还用组织纪律?”还可以说:“你自己都一口一个副科的叫着,还指望别人重视!”
这些伟光正的说法毫无疑问是对的,教师就该努力让课堂吸引学生,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让学生重视,但现实是,太多的老师达不到这种水平,甚至是永远达不到,这更接近现实。如何保证这些学科对学生成长应有的作用?或者退而求其次,如何让这些学科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这才是情境中的重点。
教师毕竟是教学的关键,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不解决,说其他的都是白搭。但这项工作不是朝夕完成之事,说一个老师的成长需要十年一点都不夸张,这十年间怎么办,不可能脱产进修。这就指向制度管理的问题,立足于教师的实际,寻找发挥最大教育效果的措施。
面对副科课(这里只是为了方便表述,没有褒贬色彩,也不要把这当作自轻自贱的证据)不好上的问题,该制定些什么制度呢?
解决任何问题都不是单线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复杂问题,不过,这里只提出一个小小建议,看能否成为一条有效的措施?
早上一二节安排小学科(这个说法也许中性些,但细究起来仍逃不掉一个不平等,姑且用之)上课?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而且整个身体比较安静,而下午学生的状态就变得浮躁,注意力也不集中。
估计有人马上反对:“重要的时间做重要的事情,这样安排是本末倒置。”
这赤裸裸的暴露了学科的阶级观念。
那你总得承认现实啊?
什么现实?考试的分数比重吗?
当然。不仅仅是考试,学科内容对学生的素养提升价值更大。
道理呢?
这是不言而喻的啊!
我就认为你真理解这些学科的价值,但我要说小学科就没有三大学科的价值(指向思想和能力)吗?对学生而言,充分利用其生命特点,在精力充沛的且安静的时间里认真的学习小学科,在情绪比较烦躁,但因为知道重要而积极的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的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大的收获。
这种措施是外归因啊,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因,即课程本身的吸引力。
没错,但前面已经说了,优良的课程可能非一日之功,当下怎么办,这样说也不是就放弃对课程的追求,仍然是说把小科课放在前两节的效益。
再者,把语数外放在前两节又是为什么呢?这种安排的背后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必然还是不过是历史的过程?
以上也许是学科本位者的利己思考,但不是站在某一学校也不是仅仅站在某一单个学科,而是站在语数外以外的所有学科,至少这可以当作一个问题来讨论。也许这种设想实施的副作用始料未及的大,但这恰恰是开启了对教育的进一步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