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窥“诗径”

初窥“诗径”

作者: 傅清明 | 来源:发表于2019-05-03 22:58 被阅读0次
      先从题目来看,《初窥“诗径”》。为了避免混淆误解,需要解释一下:此“诗径”非彼《诗经》,一个是“径”,一个是“经”,二者虽然字形相似,读音释义却大有区别。这里的“诗径”是从“初窥门径”这个成语中移花接木断章取义而得来的,意思是刚刚摸索发现了一点“诗”的门道,和《诗经》无半点瓜葛。

      其实说来惭愧,上学的时候学习古诗,只是大概知道个意思,然后就是单纯机械的背诵,根本什么都不懂。

      后来,可能是因为背的诗多了,在生活中见到某个什么情景、体会到某种心境时,脑子里总不由自主的冒出几句诗来。

      皓月当空,不由得想起苏东坡的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春雨绵绵,想起杜子美的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落叶飘零,想起《长歌行》中的一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过春节时想起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宵节想起一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清明时想起一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七夕时想起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中秋时想起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重阳节想起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就这样,慢慢的对诗产生了兴趣。触景生情时候,也学着古人,附庸风雅,摇头晃脑的吟上两句。甚至有时候还搜肠刮肚、抓耳挠腮的生拼硬凑出四句来,然后厚着脸皮非说这是一首绝句。

      但经过“一番学习”之后,才仿佛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才勉强算是刚刚入门略通皮毛,才深感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叹不已:“原来这才是诗,原来诗是这样写的。”再回头看看我之前拼凑出的所谓的“诗”,真是丢人现眼,顿觉羞愧难当。  

      作诗讲究颇多,我也只学到一点皮毛,发现了一点之前没有发现的东西,仅此一点发现,就足以使我欣喜激动不已。比如押韵,以前只是常常听说,但什么是押韵?又该如何去押?这就不甚明了了。


      平仄,按照现代汉语拼音来说,一、二声的字近似平音字,为平;三、四声的字近似仄音字,为仄。只有平仄相间,错落有致,才能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押韵,又作压韵。通俗来说,就是针对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组成这个字的拼音中的韵母,都相同或相近。 

      举个例子,比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cháng)。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kuáng)。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xiāng)。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yáng)。

      韵脚“裳” “狂”“乡”“阳”都押的是“ang”这个韵母。

    再比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夕贬潮州路八(qiān)。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nián)。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qián)。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biān)。

    韵脚“千”“年”“前”“边”都压的是“an”这个韵母。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谁令骑马客京(huá)?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huā)。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chá)。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jiā)。

      韵脚“华”“花”“茶”“家”都压的是“a”这个韵。

     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 万水千山只等(xián)。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wán)。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hán)。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yán)。

     “闲”“丸”“寒”“颜”都压的是“an”的韵。

      以上是律诗,绝句亦复如是。

      比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tiān)。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chuán)。

      压的是“an” 的韵。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lú)。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wú)?

      压的是“u”的韵。

     还有小时候背过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 疑是地上(shuāng)。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xiāng)。

      压的是“ang”的韵。

    邵雍的《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jiā)。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huā)。

      压的是“a”的韵。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应该是我小时候背过的第一首古诗了,差不多要和“一去二三里”同时,当时小,并不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不知道作者是谁,更不知道诗中所说的项羽是何许人也,只是觉得前两句写的很威武很厉害的样子,就背了下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xióng)。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dōng)。

     压的是“ong”的韵。

    甚至一首打油《雪诗》

    江上一笼,井上黑窟窿(lóng)。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zhǒng)。

    压的是“ong”的韵。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此及彼,推而广之,每一首近体诗都讲究押韵,而且不光是诗,词歌赋中同样讲究押韵,比如《千字文》、比如《百家姓》,比如一些歌曲的歌词,甚至是一个顺口溜,都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窥“诗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lt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