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道德修养不仅体现在教学、著书、处理政事上,还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着装、举止、语言等等,每个细节都保持着合宜的尺度。
01)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
孔子居家、上朝、吊丧、斋戒祭祀,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服饰。
比如冬天:“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什么颜色的衣服,就配同等色系的皮袍,不花哨,不夸张。
哪怕居家的衣服,也选择样式上规规矩矩的,颜色上不让人产生歧义的。
孔子在服装的选择上配合身份和场合,不高调傲慢,也不邋遢随意。
这样既符合“礼”,又在视觉上感觉舒适自然。
现在,穿什么当然是个人选择的自由。
不过,人际交往中,穿着符合身份和环境的服装,还是有助于彼此关系的融洽,有助于工作的顺畅的。
就像我们去银行办事,如果工作人员穿着短裤拖鞋接待我们,我们会不会感觉不舒服,觉得不被尊重呢?
合宜的装扮,不被反感,不被轻视,是对自己的尊重,对别人的尊重,对职业的尊重。
02)举止合宜有度
孔子对于自己的举止行为,也是非常谨慎的。
对上级,对公事,遵照礼仪,充分表达自己对工作的重视与恭敬。
连进入公家的大门,都“鞠躬如也,如不容。”
也就是躬身而入,好像大门容不下他一样。
政府的公门都比较宽大,怎可能容不下孔子出入。那为什么非要弯腰鞠躬般走过呢?
这里孔子想要表达的,就是对公事的恭敬之心。
回到家中时,“寝不尸,居不容。”
平时休息,不像尸体一样平躺。
估计更不会“葛优瘫”了。
当然也不会严整仪容,而是放松的状态。
也就是所谓的: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一副自在舒适的神情,表明了内心的恬淡平和。
以前常说,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多要求,但是一个人举止有尺度,还是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为他的人际交往加分的。
因为这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我记得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一家公司招聘员工,一位应聘者条件并不是最出色的。
但是因为顺手捡起了地上的一片纸屑,放进旁边垃圾桶,而最终应聘成功。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反映了一个人的责任心。
03)与人对话有礼有节
孔子对待同乡长者,“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一副温和谦恭的样子,却不怎么说话。
尊重长辈,把话语权留给他们。
谈论公事的时候,“便便言,维谨尔。”
说话有条有理,明明白白,只是表达很谨慎。
既要清晰传达,又注意不引起别人的歧义。
说话,不是盲目夸赞,只懂附和别人就是会说话。
真正会说话的人,是依情况而定,真诚表达。
懂得了说话的分寸,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给我们生活也将带来益处。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两个僧人聊天,其中一个说,我今天问方丈,念经的时候抽烟,可以吗?他说不可以。
另一个僧人说,真奇怪,我今天问方丈,抽烟的时候念经,可以吗?他说可以。
同样的事情,不一样的表达,也许得到的结果就会完全相反。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它所表达的含义,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总结:
人的修养,渗透于平时的一言一行。
孔子言行之间,不偏不倚,保持合宜的尺度,还是值得借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