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

作者: 高安让 | 来源:发表于2018-07-20 06:16 被阅读187次
    心静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诫子书》有这样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这话的大意是,没有恬静寡欲的修养,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没有宁静的心态,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把自己毕生之所以能成功的经验告诉自己的孩子,人生要想成功,就必须学会一个静字。

    诸葛亮之所以能赢得刘备刘皇叔的“三顾茅庐”的屈尊相请,就是他静在卧龙岗上韬略的结果。他看历史,读当代,研古今,窥时政,测天象,这些都是和静字紧紧相连的。     

    纵观古今,人类在科学的探索,事业的攀登,人生的追求,大凡取得成功的,无不在“静心”中孕育,在“静气”上汲取营养。   

    古人在图静求静上有着许多追求,“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是一种死去方知万事空的无可奈何的静;“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这是一种知人生天命的超脱;“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对读书的追求和崇拜;“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是很高境界的静,静则如蛟龙潜海,默然无声无息,杳无身影,动则似饿虎下山,又似曹植的《白马篇》中描写的“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意境,这种静和动相得益彰。静和动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相辅相成:静是为了更好地动,动是静气的孕育和滋润。象勾践卧薪尝胆,如“十年磨一剑”或“十年磨一字”的静气,就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董仲舒曾发誓“三年不窥园”来静修学习,后来才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静无疑是人生一种至高的境界,是人生一种高贵的品质。平时处世、遇事,镇定自若,处乱不惊,沉着冷静地应对一切。诸葛孔明在大军压境的时候,临危不惧,泰然自若地坐在城楼上吓退了司马的百万军队;陈毅元帅在黄桥大战中和地方乡绅下棋,他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静气使多少军事家叫绝。这种大手笔不是坐失良机的无能或机会主义,而是一种超脱常人的智慧。 齐白石衰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10载,'破壁’腾飞,终成中国画之巨擘。国画大师刘海粟再三告诫学生,'要甘于寂寞’,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会寂寞。从巴金声明'闭门谢客’到费孝通告示'关门盘点’,许多名家学者都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宁静,才会有非凡的创造。

    心灵纯真,就会远离烦恼、远离浮躁、远离痛苦、远离颠倒梦想,就意味着朴实无华,意味着宁静安详,还意味着人生只为一大事而来、为一大事而去。心无挂碍,就是静。静能明志,静能生慧,静能致远,静能养气,静能通神,静能悟道,静能安心。

    人而无性,不可以为人;人而无情,不可以为人。性情中人才是真人!性情中人才是仁人!性情中人才是美人!性情臻于极致者,神人也! 宁静是福,细细品味,很有道理的。 

      宁静不是平淡更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无声处听惊雷’和'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宁静的气势和力量。

    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现代生活,虽难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景,但只要像陶渊明所说的'心远地自偏’,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面对纷繁喧闹的世界同样可以进入宁静的境界。'无欲望则静止,静止则明朗’,宁静人生,不但需要清静的环境,更需要清静的心态。校园里干干净净、安安静静,这才是最好的读书环境。静能生慧,胸无尘染,才能培育出高尚杰出的人才。   

    人身有限,人心无限,所谓“心无限量、心无内外”是也。以无限故,生自由之心性;以自由故,生独立之心性。自由独立,实乃心灵的根性。根性泯灭,则心灵死矣。 心无挂碍,就是静。静能明志,静能生慧,静能致远,静能养气,静能通神,静能悟道,静能安心。 当下之心即为念。心心念念,念念心心。一念喜,则有丽日彩虹之祥瑞;一念怒,则有惊雷骤雨之暴戾;一念慈,则有和风甘霖之温润;一念毒,则有凄风苦雨之肃杀。一念恶,当下坠地狱;一念善,当下进天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tf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