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东导演,根据村上春树原著《烧仓房》改编。网上查了一下,这个烧仓房短篇收录在村上春树早期的短篇集《萤》。虽然不怎么起眼,但其中的《萤火虫》直接催生了后续的《挪威的森林》,大段原文被直接使用在《挪威的森林》中。果然优秀的长篇小说家,都有一个短篇的开始。
我后来找了《烧仓房》原著看了一下,的确影片《燃烧》前半部分还比较贴近原著,后半部分是李沧东的自由发挥,改编以后的感情更浓烈和直接了。不能简单比较说这样改编好或者不好,不同的取舍达到不同的效果。
饥饿的阶级性-影片《燃烧》观后感我们每个人都是李钟秀
村上春树很多小说都用第一人称写成,而李沧东的改编增加了更多的代入感。一个“屌丝”望着遥不可及的女人,望着遥不可及的生活。看着自己的生活,一点点分崩离析,永远无法进入的差距感,隔膜感和挫败感。刘亚仁的表演非常加分,那种懵懵懂懂,内心愤懑、不满、郁结一直延续到影片的最后杀死富二代的行为,人物的压抑得到了最后的释放。人物弧线的塑造和整体影片的基调是一致的。
饥饿的阶级性-影片《燃烧》观后感存在与虚无
男主角是业余作家,女主角是业余哑剧演员。
一个是描写虚构的故事,一个是表演虚构的故事。这个设置现在想想很有意思,直接指向了原著的核心,存在与虚无的讨论。
李沧东准确地把握了村上春树一贯以来所经常讨论的主题之一,存在与虚无。比如说《奇鸟行状录》我深处的黑暗深处,比如说《刺杀骑士团长中》纯粹代表“无”的免色。《燃烧》中猫的有无,井的有无,这都是很有趣的东西。我理解影片中表述的这些,核心并不在于一个答案,而是一个暧昧不明的状态
饥饿的阶级性-影片《燃烧》观后感 饥饿的阶级性-影片《燃烧》观后感 饥饿的阶级性-影片《燃烧》观后感摄影很棒
影片里面有两处的镜头特别漂亮,
第一段是女主角脱光上衣,在风中对着朝鲜那边,在暮色中跳舞的场景。一种充满着残酷与短暂的绝望美感。
饥饿的阶级性-影片《燃烧》观后感另一处是在男主角跟踪并偷偷接近富二代的那里,一辆豪车象征性地分隔开了两个人所处的世界。左侧男主角所处的世界,充满荆棘和野草。右侧富二代所处的世界,一片湖光山色,豁然开朗。不由想起伟人所说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饥饿的阶级性-影片《燃烧》观后感饥饿的阶级性
这个比喻在原文中没有,李沧东为了凸显阶级矛盾这个主题,恰如其分地引入了进来。
鲁迅以前写过一篇《文学与出汗》,不无调侃地说道,就连出汗也有着阶级属性。贾府上焦大出的就是臭汗,而林黛玉出的就是香汗淋漓,他们恐怕出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汗。
影片中的小饥饿者,和伟大饥饿者之间的这段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饥饿的阶级性-影片《燃烧》观后感我不做判断,我只是听从它们想要被毁灭的内心
正如富二代对男主角说的,我并没有判断某个塑料大棚有用或没用,是不是值得烧毁。我只是倾听让他们内心的呼唤而已。就像他倾听女主角,希望自己消失是一个道理。
富二代还打了个比方,就像发大水的时候,大水会把人们冲走,可是雨水从来不会做判断。
这段原文直接引用自村上春树的原文,相当混蛋以及玩世不恭的一种说法,有助于理解富二代的性格。
饥饿的阶级性-影片《燃烧》观后感抽屉的解读
第一次男主角打开富二代家中洗手间的抽屉,显示有许多女人的小饰物,当时只觉得富二代应该有许多情人。
而第二次男主角打开抽屉,发现属于女主角的手表,一下子就达到了细思极恐的效果。影片在强烈地暗示,这个抽屉是富二代的战利品陈列室,每当他得到一个女人并解决一个女人,他就留下那女人身上的一件东西作为战利品,这种对于真相的暧昧暗示,令人不寒而栗。
饥饿的阶级性-影片《燃烧》观后感包括每次富二代对于平民女友的打哈欠,无不在暗示着他对于这些女人的厌倦,对于生活和自身的厌倦。
饥饿的阶级性-影片《燃烧》观后感整体评分-4
缺点在于前半部分过于舒缓冗长,整体节奏偏慢,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似乎缩减掉半个小时也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