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影视
影视界019:战争里的书香

影视界019:战争里的书香

作者: 韦步峰 | 来源:发表于2022-06-17 05:04 被阅读0次

    文/韦步峰

    电影《偷书贼》剧照

    那列蜿蜒在冰雪世界里的火车,所承载的,与其说是一次旅行的记忆,倒不如是一段痛苦的回忆。莉赛尔(Liesel Meminger)六岁的弟弟,死在这列火车上,她的妈妈,也在埋葬了弟弟的遗体之后,再也没有出现。那是一家人的团聚,也是永久的分离。她和弟弟一起,原本是被送往慕尼黑远郊,给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妇寄养。但现在,只有莉赛尔自己,来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了。

    2013年11月8日上映的二战题材影片《偷书贼》,根据澳大利亚马克斯·朱萨克(Markus Zusak)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该片由《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的导演布莱恩·派西维尔(Brian Percival)执导,迈克尔·彼得罗尼(Michael Petroni)编剧,法裔加拿大童星苏菲·奈丽瑟(Sophie Nélisse)领衔主演,杰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艾米丽·沃森(Emily Watson)以及本·施耐泽(Ben Schnetzer)联袂主演,Fox 2000 Pictures [美国]和Studio Babelsberg [德国] (co-roduction)联合制作,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 [美国] (2013) (USA) (theatrical)等10家电影公司联合出品。如此强大的制作、演出阵容,其影片精彩程度,可想而知——这也是我评价国外大片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事实上也正如我所料,本片除获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还获得过其他不少奖项的提名。但我本人并不认同这些提名,尤其在奥斯卡,本片所获提名仅为与剧情和演员无关的最佳原创配乐,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关于本片为何不能在奥斯卡角逐编剧、角色方面的奖项,除了有更加强大竞争对手这个客观条件,本片反映的二战期间德国国内情节的不被认同,也应该算是一个重要理由。长期以来,凡二战题材的电影,多以被侵略、受迫害者的角度来控诉法西斯的残暴,像本片这样,以德国国内视角来推进剧情,少之又少。实际上,战争中的人民,无论施动者还是受动者的国民,都是受害者。莉赛尔的被收养,是因其亲生父母遭纳粹迫害。而将莉赛尔被收养后的命运与书联系起来,也确为《偷书贼》的“独出心裁”。

     埋葬弟弟的时候,莉赛尔捡到一本掘墓人遗落的《掘墓手册》,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本书——尽管这时候她并不认字。令莉赛尔意想不到的,是养父汉斯·休伯曼(Hans Hubermann)的诚恳和开朗,以及对她表现出来的时时防范甚至敌意的容忍和化解。汉斯正是用这样的热情,让小莉赛尔很快适应了新生活。相对汉斯而言,养母罗莎(Rosa Hubermann)有些凶暴,她的几乎从不言笑的表情和收养莉赛尔原本只为赚取补贴的意图,让她颇显老气的脸,又多了几分“狰狞”。而实际上,罗莎是一个非常热心、非常重感情的人。她的对莉赛尔的严厉,对丈夫汉斯和莉赛尔小伙伴鲁迪(Rudy Steiner)的粗暴,只是她的个人习惯,也是她长期生活窘迫所养成的抱怨。但莉赛尔是聪明的孩子,尽管她只有九岁,尽管她日夜想念自己的妈妈,她还是很快适应了自己的新家,更加跟鲁迪等伙伴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但真正让莉赛尔喜欢上眼前的生活,除了成长的需要,还有汉斯的耐心。汉斯知道莉赛尔喜欢看书,就从那本《掘墓手册》开始,让她走进了文字的天地。在莉赛尔看来,不识字是奇耻大辱,她要学更多的文字,知道更多一些的故事——尽管当时学识字还只是为了能给妈妈写一封信。是汉斯点燃了“身陷桎梏”莉赛尔这唯一而强烈的希望,在地下室的墙壁上,汉斯写下了所有的字母,让莉赛尔将在书中遇到的新单词按照字母分类,整理到墙壁上。汉斯早年服过兵役,如今年年事已高,又没有更多的工作,受罗莎抱怨,他只能默默承受。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快乐的人,他懂得给莉赛尔以尊重(称她女王),会拉手风琴,而且整天乐呵呵地哄着莉赛尔睡觉,陪她一起看书。

    纳粹的阴云很快遮蔽了慕尼黑的天空,很多人被煽动起来捣毁支持共产主义和犹太人的报社,他们将被视为“反动”的书籍集中焚烧,高喊着气势汹汹的口号……正是焚烧书籍的广场上,莉赛尔偷到了自己的第二本书,一本在灰烬里没来得及烧毁的H.G.威尔斯的《隐形人》。也正是在那个广场,莉赛尔在同学暴戾的言语里,终于察觉自己的亲生母亲再也不会回来,因而她开始痛恨“元首”。就在此时,汉斯一家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个正遭追捕的青年犹太人马克斯(Max Vandenburg)。

    马克斯的父亲早年有恩于汉斯,汉斯一家便义无反顾地冒着生命的危险,将他隐藏了起来。莉赛尔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跟自己同样喜欢书的青年,从他刚毅的脸上,似乎可以看到更多一些的新奇。保守隐藏马克斯的秘密,成了汉斯一家的最高机密。小莉赛尔隐约感觉到了事关重大,她要做一个信守誓言的孩子,尽管后来不小心告诉了鲁迪,但鲁迪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汉斯一家陷入了无尽的恐慌,除了性命之虞,更有生活的艰辛。马克斯的入住,让这个本来很贫穷的家庭,陷入了更加贫穷的境地。经历心理矛盾的罗莎还是接受了丈夫的坚持,她更加辛苦地劳作,靠替别人洗衣赚钱维持家用。

    也就是在罗莎为镇长一家洗衣的时候,莉赛尔有幸看到了镇长家里那巨大的藏书。原来,镇长的儿子也爱看书,只是不幸死于战场。而一直怀念儿子的镇长夫人,不但保留了藏书的原样,还深深地喜欢上了前来送洗好的衣物的莉赛尔——焚烧书籍的广场上,她看到了偷书的莉赛尔。此后,莉赛尔常常进到那间犹如图书馆的书房里,看到了更多的书。但好景不长,战争的阴云又随着纳粹的膨胀而密布起来。德国国内除了更加残忍地扑杀犹太人,还与英国宣战了,形势更加严峻起来。为了自保(也可能是收入艰难),镇长取消了让罗莎洗衣服的约定,莉赛尔自然也就无法再看到那些书了。罗莎抱怨的,是从此失去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而莉赛尔在意的,是再也不能看到那些书了。为了看书,莉赛尔忍不住跑到镇长家里,将书偷来阅读。读完后,再送回,再偷。

    恰在此时,被安置在地下室的马克斯患重感冒发烧不止。担心马克斯的莉赛尔便守着马克斯将偷来的书一句句地读出来,一直读,不停地读。她热切盼望着马克斯好起来,也因此读了许多书,认识了更多的单词。在汉斯一家人的精心保护和照料下,马克斯最终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为了告诉莉赛尔这个喜讯,罗莎竟然亲自跑到学校,以教训莉赛尔看了不该看的东西为借口,告诉莉赛尔。至此,罗莎的形象彻底丰满起来了——她并不缺乏对莉赛尔的关爱,甚至高过汉斯。但灾难从来不以人民的善良而远去,在防空炮火和被轰炸的声音里,慕尼黑小镇上的居民只能躲进防空洞躲避战火。鉴于纳粹对犹太人的捕杀,为了汉斯一家的安全,马克斯决定离开。不久,汉斯也因阻止纳粹街头暴行而被惩罚性地征入军队。送走了马克斯和汉斯的莉赛尔,更加成熟了。她能够在防空洞里,为惊恐万状的居民讲述着书里看来的故事。书本的芳香,让莉赛尔感觉幸福,更加感动了罗莎。她将莉赛尔深深滴抱进怀里——她已将莉赛尔视同己出。

     大难不死的汉斯回家了,这对莉赛尔和罗莎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马克斯的下落不明,又让莉赛尔充满了无限的牵挂。她开始用当初马克斯给她的日记本写日记,写自己的故事,写自己感兴趣的生活。莉赛尔,在战争中和书本的芳香里成长起来了。但灾难再一次来临的时候,慕尼黑小镇上的居民便不会那么幸运了。在一次剧烈的空袭中,小镇上大部分居民死于非命,其中包括汉斯、罗莎、鲁迪……面对满世界的断壁残垣和遍地的尸体,有幸从地下室幸免遇难的莉赛尔痛苦万分。但莉赛尔是幸运的,镇长的夫人又收留了她。两年后,纳粹的烟尘消散了,莉赛尔又见到了安然返回小镇的马克斯。

    剧情该告一段落了,但那战争的硝烟和来自书本的芳香依然浸透着观众的心。莉赛尔成长的故事,莉赛尔用书的力量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环境的故事,还在散发着温暖,散发着能量,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感谢擅长构筑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布莱恩·派西维尔,将莉赛尔和养父母,和犹太人马克斯,和童年伙伴的简单关系处理得干净漂亮。在《拉扎老师》(Monsieur Lazhar)中扮演一个有点想法的女生的苏菲·奈丽瑟,在本片中饰演莉赛尔的演技有了飞速进步。更加值得一提的,还有饰演养父的奥斯卡影帝杰弗里·拉什,在片中温和、宽厚、好心、善解人意的形象,这与他在《鹅毛笔》(Quills)中作家萨德的疯狂、变态、挑战道德,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同样出色,照样精彩——影帝就是影帝。其实,我真正喜欢的,是莉赛尔和罗莎,这对因战争而成为母女的人物形象。莉赛尔的嗜书如命、机敏果敢、重感情,罗莎的坚强、机智和热情,犹如一道远方吹来的风,久久地,熏染着我还不曾平息波澜的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将彰显人类文明的书与体现人类社会野蛮的战争挂链起来,可谓妙笔;而且,正是书,让莉赛尔快速成长起来了,正是书的熏陶,让她卓然于那阴暗的日子里,给人类带来一线光明。

    战争,是一个久远而沉痛的话题(尽管总有人感觉战争很过瘾),有关战争的电影,历来被我奉为能引发人类思索的重要题材,但像《偷书贼》这样在硝烟里硬是散发出了书香,凸显了更多的人性思考,还真是了不起的匠心独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影视界019:战争里的书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wq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