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化和旅游部网站消息,2019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将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指出,文化和旅游部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同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应当锤炼忠诚、执着、朴实的品格,增强使命和担当意识,提高传承实践能力,在开展传承、传播等活动时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得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12月10日 新京报)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对于个人而言,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对于国家而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而文化的传承问题葱文化一诞生便已经存在,一直以来也都备受人们关注。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并且由于其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导致其传承的难度也比较大。如果说物质的文化载体可以通过保护还原甚至是模仿再创作,那么那些难以用具象产物进行勾勒描绘的特殊表现形式,更多的只能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传承,然后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这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本身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可能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表现中却是异彩纷呈。我们认可保留精髓、形神俱在的文化传承,也明确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部分改变,但是单凭约定俗成的道德约束却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发布的《办法》中,特意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得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从源头进行规范,讲究德与法的双重平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原滋原味儿地在世界流传下去。
在各种文化汇聚交流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经历着各种冲击,更甚者甚至在无声中衰落消逝。如何在传统文化部分式微的现状下正确合理地进行传承与创新,得到长足发展,是全社会共同关注也必须思考的难题。但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非物质文化依旧还能保持初心、纯真本我,让未来人还能有机会回味,还能有时间赞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