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蒸了桂花糕。大润发里又看见了精致的米发糕,小妞爱吃,以前常给她买,一小块就要五六块钱。
网上找个视频看看,不难,何不自己试试?
隔夜就将大米泡好。打针回来,将米放进破壁机,还有一盒纯牛奶,也一并倒进去,一起搅成米糊。
倒出,加糖,加发酵粉,加两小杯面粉,一起搅成黏稠的面糊,然后放置一边发酵。
又准备了一些红枣,洗净去核。昨日刚好买了一小包枸杞,也洗一点备用。
冷空气来势汹汹,下午,窗外阴风怒号,阴雨绵绵,天骤然就降温了。整理柜子里的衣物,前几天还穿的打底衫风衣,明个立马就得换成毛衣棉服了。棉拖鞋,厚被子也统统找出来上岗。
好像这是我南来后经历过的最短的秋,桂花刚谢,余味尚存,还来不及留恋,冬就急匆匆的登场了。都说江南的春脖子短,今年的秋脖子更短,竟不足一月。
整理包包,翻到几张纸质的公交车票,14年的。只是才几年的功夫,乘车已扫码支付,再不用纸质车票了。这变化嗖嗖的,搁以前,谁会想到呢?
还有一张取款单,不多,只30元。想想这钱应该是当年镇里文化站创办的《虎啸文艺》寄给我的稿费,没及时去取,这单子就成了纪念。
还有一张新华书店的阅读卡,里面应该还有几十块钱的。也是那些年征文给的“奖金”,没花完,竟也过期成了纪念。
断舍离,整理出一大包衣物和鞋子。衣物放进回收箱。鞋子,先生说刚放进垃圾桶就被一个老太太拣走了。若不嫌弃,有几双鞋子着实没穿过几次,只是有些不称心,有些不称脚罢了。
收拾完,面也发了。把准备好的材料放进去,搅拌排气。大碗小碗里抹好油,倒进搅好的面糊,盖上保鲜膜,二次醒发,然后上屉开蒸。
阴冷的天,靠着火,关上门窗,厨房里热气氤氲,反倒暖暖的。在书房里忙着备课写教案的先生,说他闻着发糕的甜味了。
我坐在餐桌前准备明天的课,竟被这热气引得不停的往厨房跑,担心这糕鼓不起来,踮着脚,隔着玻璃盖望啊望,没望出个所以然了,眼镜倒被熏了一层雾气。真想揭开锅盖看看,又怕漏了气蒸不起来。
好歹熬过像半个世纪一样的半小时,关火,揭锅。
猜猜怎样?
看图,就知道还不错吧。先生说味道也好,清甜中有桂花香,有红枣香,有奶香。说孔孔比外面买的还大,喧腾,软乎,好吃。
窗外的风声依旧。管他怎样刮,我们明天的早餐算是有着落了。吃饱了,心有底,就不惧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