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诗,你试过吗?
Part 1
“月亮和酒“大概是古诗里的”咖啡加牛奶“般的存在。想想也是,那时候也没什么娱乐活动,一帮文人聚在一起(一般都很穷又不得志),喝着酒也没有歌舞助兴,只能看看四周的景色。楼房也没什么好写的,只能写写月亮了。所以你随手翻翻唐诗宋诗,写月亮的一抓一大把。好像没写过月亮,都不好意思叫自己是诗人。
于丹老师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她说月亮代表着一种流转循环的永恒与轮回,月亮的这种阴晴圆缺,折射到世界万物和人生百态上,成了人们心灵的寄托。
我呢,是个很有浅度的人。毕竟选择读诗也只是因为自己懒,又想装着有文化,诗词的字数最少才随便看看。于丹老师说得这些,我体会不到。
记得小的时候,城市的灯还没那么亮,我也爱看月亮,那是因为我迷上了一个叫做《美少女战士》的动画片。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但是去超市买个同款变身器,对着月亮大喊:“月棱镜威力,变身!”是不会变身成功的。
Part 2
回到正题上。
之前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东方人爱“月亮”,西方人爱“太阳”。 和好学的大家一样,当我有什么东西不理解时,我往往求助知乎还有豆瓣。
根据豆瓣上的大神们所说,当我们把讨论的内容上升到族群的高度时,往往结果都会和文化有关。文化形成的往往都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enlightenment)”。光与黑暗的分界也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这么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作为一个励志于假装有文化的人,我发现”中英夹杂”往往可以帮我提高逼格。我举个不成熟的小例子:
其实西方文学中也存在着“睹月思人”的手法,比如说豪斯曼的这首诗也同样是用月亮做引是表达了他的情感。
Part 3
为什么把这两句放在一起作对比?
先说说中文。
张九龄的这首诗大家应该都挺熟悉。其实除了诗人,张九龄另一个重要的身份是唐朝开元尚书丞相,并以他直言敢谏,秉公守则着称。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每次经宰相推荐人才,总要和张九龄做比较“风度得如九龄否?”。(我承认,这么拗口的,是从百度百科抄来的借鉴)
“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
望月思人这种表现手法也经常被后人运用,在影视作品中也常常用来烘托气氛。2016年大热的偶像剧《微微一笑很倾城》第16集中,肖奈和微微分隔两地共看一轮明月,思念对方,又是一种花式秀恩爱吗?
Part 4
再讲讲英文部分。
国内的基础教育中,对于西方文学并没有太多的介绍。当中有很多的原因,比如这部《 A Shropshire Lad 什罗普郡一少年》,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莎翁的十四行诗。在国内却远远不及莎翁有名气。
他的作者,A.E. Housman, 全名是Alfred Edward Housman 阿尔弗雷德·豪斯曼(1859年3月26日—1936年4月30日)是英国学者和诗人。
豪斯曼画像
以什罗普郡少年(A Shropshire Lad)命名的英国月季花
这么红为什么在中国不出名?
宗教是豪斯曼作品中一个重要主题,这一主题往往和他的同性恋紧密联系在一起。豪斯曼似乎不能调和传统的基督教与他的同性恋及他病态的压抑之间的矛盾。
在豪斯曼生活的年代 ——19世纪未20世纪初的英国,传统的力量还很强大,同性恋者遭到基督教卫道者甚至全社会的强烈批判和反对。1895年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被控同性恋入狱两年(这个故事以后再讲)。
这件事对豪斯曼影响很大。一方面,他压抑着自己对同性恋的渴望,但总是想找机会表达与倾诉,在他的诗中,这种渴望总是罩着一层薄薄的面纱。
他的诗中也有许多年轻的女子,但这些女子不过只是作为爱情的一个比喻罢了;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同性恋有着深深的负罪感,而且永远无法摆脱这种感觉。
Part 5
我很喜欢他的这段诗,自己尝试翻译了一下,欢迎吐槽。
“The half-moon westers low, my love,
And the wind brings up the rain;
And wide apart lie we, my love,
And seas between the twain.
I know not if it rains,my love,
In the land where you do lie;
And oh, so sound you sleep, my love,
You know no more than I.”
我这里月挂西斜/
风随雨歇/
被大海相隔的我的爱人/
你那里也下着雨吗?
心中思念着你入睡的声音/
噢,这,你可不比我多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