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公众号:读史
喜欢看陈宝国版《汉武大帝》。剧中,孙飞虎老师出演了韩安国的角色,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是彻底演活了这位西汉景、武二朝的智谋之将。孙老师那张深沉、不苟言笑的脸,让我觉得他就是韩安国。
因为表演的惟妙惟肖,便特别留意韩安国的人生经历,我当时为之一震,这个人可真够聪明的,至少景帝、武帝两朝比他聪明的人少之又少。
韩安国 《汉武大帝》剧照先看看他突出的智慧。
智慧1:
成大事者,不可随意消耗关键资源
韩安国(?-前127),西汉景帝、武帝时期能臣。他最出名的典故叫做死灰复燃。
韩安国因犯法入狱,狱吏田甲百般侮辱。韩安国也不争辩,淡淡的说到:“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
田甲说:“你敢烧,我就撒泡尿灭了你!”
过了不久,汉廷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诸侯国民政一把手、二千石级的高官,仅次于诸侯国丞相。
听到这个消息后,田甲因害怕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灭你的宗族。”
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友好地对待了他。
成语“死灰复燃”这则故事表现出韩安国的大度。事实上,按照韩安国的作风,无论如何也不会对一位小人物动手的,因为这样根本就划不来。
来看看故事背景。梁孝王派防御吴楚七国叛军有功的韩安国出使朝廷。这次出使,让韩安国赢得了汉景帝、窦太后、梁孝王几方的赞赏。这次出使,我们后面有介绍。
因为处理问题稳重、得当、兼顾各方,韩安国赢得了很好的名声。
韩安国被关进监狱期间,梁国内史空缺。梁王原本想任命别人,但窦太后命令梁王让韩安国做内史。窦太后一定觉得稳重有智慧的韩安国肯定会辅佐好自己的小儿子。
于是韩安国摇身一变,从囚犯变成了高官,紧接着出现上面的一幕。
韩安国心里清楚,太后的抬举刚刚送达,在这个节骨眼上展开报复行为,无异于打太后的脸!好不容易在中央建立起来的名声也将灰飞烟灭。
名声在汉初相当管用!那时不像现在,没有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官员任职靠的是察举。什么叫察举?就是地方推举有德行的人出来做官。也就是说你有才,如果德行不好,你当官没戏。才能一般,如果德行非常好,名声很高,你当官是有可能的。
德行与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比较,符合的,就有好名声,优先提干;不符合的,名声受损,提干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当然这不可一概而论。但在相对和平的年代,这条是符合实际的。
所以在那个时间段,韩安国想要有大作为的关键资源就是名声。韩安国志向高远,孰轻孰重知道的一清二楚:杀了田甲,除了出口恶气之外,剩下的必然是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恶名,名声资源消耗的一干二净,绝对得不偿失。但凡有智慧的人多半会宽恕田甲这种小人物,无论是真的大度,还是收买人心,都必须这么做。
看看发迹之前韩信,宁愿钻一个流氓的腿档,也没有负气杀了他。韩信明白:我最关键的资源就是我的自由之身。只要我还能自由走动,凭我的能力,一定有机会实现梦想。倘若一剑杀了流氓,最好也就是个长期监禁,等我刑满释放,天下的蛋糕瓜分完毕,哪里还有我的位置。想到这里,他选择了钻腿档,保存了自由之身。之后,他如愿的当上了大将军。
每个人的关键资源因时而异,需要细细体会、牢牢抓住;除此之外,人生还有一个主要资源——能力,它是永远不会变的,有能力的人通常会发展的很好,只是有的时候,有能力也没法子显示,需要我们变换思路。
智慧2:
合适的传声筒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梁孝王立了大功,景帝赐他车仗,以示尊荣。事后梁孝王出行、娱乐的排场很大,类比天子,显然超越了人臣的本分。窦太后还允许他有推举梁国国相人选的权力。
按规定,诸侯王国相都是朝廷委派。这样一来,汉景帝非常不爽。
韩安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带着梁国使团入朝觐见。窦太后知道景帝不高兴,也就没接见梁国使团,甚至派人询问梁王的所作所为。
形势相当难看:关键人物见不到,如果贸然回家,显得无能至极,失去梁王的信任不可避免。中央这方面,皇帝心存芥蒂。窦太后虽然喜爱小儿子梁王,但是也是梁王错误在先。弄到最后,他们母子有亲情或许问题不大,但底下的大臣容易被当成出气筒,以不能匡正主子的过失被免职是极有可能的。
如果是这样,韩安国也会失去在中央供职的机会。
韩安国找到了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他哭着说道:“梁王与皇上关系最近。叛军杀来,梁王没有丝毫犹豫,拼尽全力守卫领地。敌人灭亡后,皇上赏赐他车仗,是告诉天下梁王有功。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见识的都是大场面,所以他出门清路,禁止通行,加强守卫。他就是通过这些告诉大家,太后和皇上都喜欢他,这是光荣的。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梁王,他非常恐惧,日夜流泪,不知道怎么办。梁王作为儿子拜见母亲是孝顺,作为臣下彰显皇恩是忠心,为什么就得不到太后的怜惜呢?”
长公主刘嫖 《汉武大帝》剧照公主将这些转告给了窦太后,太后告诉了皇帝。景帝心中的疙瘩解开了,脱帽向母亲认错:“我们兄弟间不能互相劝教,竟给太后您增添了忧愁。”于是召见了所有梁国使团人员,给予了赏赐。
韩安国一席话成功调和了皇帝、梁王的关系,太后很高兴,赏赐了韩安国千金。这件事情之后,梁王更加受宠。
韩安国的说辞非常巧妙,他成功的将景帝拖下水。按道理,皇帝赏赐是荣耀,做臣子的应当谦虚,梁王肯定是有过错的。但是,经韩安国加工了一下,变成了:梁王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因为皇帝的原因,梁王是受害者!皇上赏赐梁王,反过来又要怪罪梁王用自己的赏赐,这还有道理么?
这套说辞窦太后当然愿意听,两个人既然都有错,那还计较什么呢,和好吧!景帝估计也是蒙圈了:明明是他不对,怎们好像我干的也不地道啊!
说辞虽好,却有两个问题:1、见不着太后。2、见着了太后,运气差的话,她正在生气。如果认为自己强辞夺理,极有可能受到惩罚!因此,韩安国得找个人替他说话。
目标最终锁定长公主,她无疑是韩安国最佳的传声筒。
第一,她是一位皇室女性,即便梁王因犯忌倒台,她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但帮助梁王肯定会有收益。所以她存在帮梁王的可能性。
第二、韩安国要辩护的对象梁王,与景帝、公主是同母姐弟仨,她说话的份量比其他任何人都有用。所以她有成功帮住梁王的可行性。
事实上,长公主也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人们有时很容易接受第三方对人或事的看法。这个第三方与自己的关系越密切,自己越会相信。
中国有个词叫做枕头风。别人劝说一万句,不及老婆、情人一句。
汉高祖刘邦被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山7天7夜,粮食将尽,进退不得,陈平献计贿赂单于的阏氏(王后)。除了送去礼物,还告诉阏氏:单于一旦俘虏汉朝皇帝,肯定就会得到汉族进献的美女。
阏氏害怕失宠,便劝说单于撤兵放了汉高祖,单于同意了,汉高祖得以逃出生天。这次便是经典的枕头风!废了些钱财,便省去了将士流血。
“传声筒智慧”的使用有个关键点:最终目标人与己方是否存在调和的可能性。
景帝与梁王的矛盾不是大问题;匈奴围困高祖7天打不下来,汉军还是有垂死挣扎的能力,强攻,匈奴死的人也不会少!这两件事是是存在调和的可能性的。
但有些事情,调和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便找到传声筒也没什么用。这事与韩安国也有一定的关系。
智慧3:
这条是避祸智慧。领导看重的任务即便完不成,也一定按他的思路走下去
元光元年(前134),也就是汉武帝与匈奴和亲的第二年,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告诉大行令王恢,因为和亲的关系,匈奴比较相信边地的人,可以用财物去诱惑他们。王恢知道汉武帝一直想干掉匈奴,便提议利用马邑,骗匈奴进入包围圈一举歼灭。
汉武帝同意了王恢的请求,调集了30万人埋伏在马邑周围的山谷中。此时韩安国已经是御史大夫了,被任命为护军将军,统一指挥这次作战。王恢带李广等人负责攻击匈奴的军用物资。
单于带兵10万去抢劫马邑,途中发现牛羊散落在荒野,连个牧人也没有。单于赶紧派人打下附近的烽火台了解情况,竟抓住了武州尉史,得知了汉军的计划,匈奴连忙撤退。
得知匈奴逃跑了,韩安国连忙派人去追杀,却空手而回。另一边王恢觉得此时再攻打军用物资,必被匈奴主力围剿,还不如安全的带人回来,选择了撤退。
《汉武大帝》电视剧中插入了一个场景,韩安国得知王恢的指挥后,一声长叹:“你打都不打一下,如何回去复命?哎!”参照韩安国的指挥,再考虑他的智力,如此叹息是有可能的。
果不其然,回朝后,汉武帝恨王恢不攻击辎重,擅自撤兵,将王恢送给廷尉治罪。廷尉判定王恢避敌观望不前,该杀头。王恢自知辩解无力,赶紧贿赂了皇帝的舅舅田蚡一千金。田蚡不敢求情,便告诉了姐姐,也就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
王太后认为王恢是攻击匈奴的倡议者,事情没成功便要杀他,这是为匈奴除害,劝武帝放他一马。
不过,汉武帝认为王恢凭一个计谋就调动天下几十万人马,单于抓不到,他打一下匈奴辎重,至少能给几十万将士一个交代。首倡计谋的人却如此窝囊的避战,不杀他如何给天下一个交代?
王恢得知消息自杀了。
按说,王恢这次找的传声筒不错,王太后给的理由也还算说的过去,但无法扭转局面,这便是上文所说的调和可能性低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
汉武帝大胆改变对匈奴的方针,从和亲变为主动进攻,他急需一场胜利证明自己的正确。此战30万人马无功而返,浪费的钱粮不计其数,与失败无异。皇帝怎可背负失败的名声?
杀王恢是告诉世人,打匈奴没错,是你王恢的指挥错了,哪有不战而回的?这是主要原因,为失败找个说法。
次要原因,汉武帝需要杀鸡儆猴。对匈奴之战是恶战,只能勇敢向前,你们这些将领别心存幻想。胆小者,只有死。
两条理由都指向王恢得死,所以找谁也没用。奇怪的是,马邑之谋失败,作为主将的韩安国未伤皮毛,这又是为什么?关键就是韩安国追击的漂亮!
汉匈和亲的第二年,汉武帝就急着摆匈奴一刀,这明显是发出了重要信号:新领导会用拳头打败自己的敌人!
这讯息是猛烈的,带不得半点犹豫。韩安国看的透透的,领导要打,咱们得往死里揍,打的狠了,才能有发言权。而今匈奴人跑的飞快,我明知追不上也要追,完不成任务,起码态度要与领导一致。领导如果责问,可以说努力过了,无奈敌人跑的太快了,咱们的马匹跟不上。这是客观原因,无法避免。
王恢就不同了,明明客观上有战斗的机会,主观上想当然的走了一条看似正确的路,忽略了领导的想法。汉武帝需要勇敢的搏杀,王恢偏偏选择保守避让。韩安国和王恢,行为一正一反,让武帝看到了差别:一个人尽力了,另一个人还没发力就走,不惩治王恢不行了,于是王恢卒。
王恢惨淡收场,韩安国的结局也不是太好。
韩安国的悲剧结局:长于政务、人际关系,短于沙场用兵,皇帝用其短,含恨而终
韩安国有大韬略,上文仅仅列举了三个有代表的故事。实际上,为了实现抱负,他也使用了一些不好的手段,比如,他为了升官,不惜贿赂,非常贪财,曾向武帝的舅舅田蚡行贿千金,因此被召到京师,官运亨通。
虽然如此,但他为人仍保持忠厚,且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他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对他很称道,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他担任御史大夫4年多,田蚡死后,汉武帝想任命他为丞相,只是韩安国遭到厄运,给皇帝导引车驾时堕下车,跌跛了脚,几个月没好,汉武帝只能任命了别人。病好后,皇帝安排他做了卫尉,这个职务是皇宫禁卫总管,说明了皇帝对他的绝对信任。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匈奴。卫青一路获胜,其他三路:公孙贺无功而返,李广、公孙敖战败,贬为庶人。因北地缺将,汉武帝派韩安国镇守渔阳,希望他能凭借高超的智慧,给匈奴当头一棒。
这时,韩安国最大的悲剧来了。他抓到一名匈奴俘虏,听说匈奴大军已经远去,便上书皇帝,请求减少屯军,全力农耕。然而,仅一个月后,匈奴就去而复返,韩安国只有700人马防御。
敌人大肆洗劫,韩安国无力回天。武帝大失所望,责备了韩安国,安排他去更加遥远的右北平防守,原因是听说匈奴要打右北平。
没几个月,他见回朝无望,郁闷的吐血而死。
纵观韩安国最后的几年,汉武帝其实一直非常看重他。只不过那个时间段,国家的战略重心转移到对匈进攻上来。韩安国是汉朝老臣,习惯了防守,对灵活机动的匈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皇帝希望他在战场上搞出什么大胜利,是很难实现的事情,匈奴可不会傻到打攻坚战,放弃擅长的运动战!
皇帝用其短,有武帝失策的地方。更重要的原因,也实在是缺少进攻之才,单单一个卫青,不足以控制住漫长的国境,启用韩安国,也是无奈之举。
韩安国知道自己的才能只能搞搞行政工作,打仗的话绝对超不过卫青,现在驻守边疆,必然是长期无功,最后不会有好结果的。郁闷而死,也在意料之中。
韩安国的一生,像是一个平庸导演拍出来的戏:前半程用足够的钱吸引眼球,各种精彩的表演,后半程预算超支,草草的做了结局。
可恨,我喜欢的英雄没有李卫公那样的武功;
可惜,我不能看见韩安国在丞相位上的精彩表演,太遗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