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想对这个问题,说些什么,或许是你的执着,或许我的疑惑,或者本是一份意识深处本无所谓的洒脱。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问一问,什么是实体,什么是虚拟?
前些年,有一部电影《温故1942》,张默饰演的栓柱,在极度饥饿的清醒之下,仍然会有对性的渴望,比之于食物,性又算得上什么?
然而,他是那般地需要。
当然,你完全有理由说,那是特例,甚至虚构,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里,生存是第一要素,不然,古人怎么会说:饱暖思淫欲呢?
那么换一个情境,在物质足够的情况下,又是怎样呢?我们可以试问以下问题:
为什么我们去看电影?
为什么有人去吸毒品?
为什么我们去旅行?
为什么我们留出一大片空地,去打高尔夫,而不是用作耕田?
相比食物、衣物、房屋,所有以上我们列举的与没有列举的,可以说,都是虚头巴脑的。
然而,这一切,都活生生地存在着……
食物让我们生命得以延续,住所让我们免受风吹日晒,医疗让我们不至意外死亡,这些都是我们实实在在的需求。
是的,是需求,然而,根据经济学的理论里的边际效应,当某种需求被不断满足,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失去它本身的价值。
你会因为饥饿而一顿食入10斤牛肉吗?
你会因为口渴而一口摄入10斤水吗?
正常人都不会……
换言之,我们对于实体,尤其是单一实体的需求,是有一定限度的,更何况,除了实体带来的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越来越提现的,反而是一种心理感受,3成熟的牛排和7成熟的牛排,对于生存,真的有区别吗?
九十分钟的电影,一块价格奢侈的手表,甚至同一件可以在批发市场买的商品,你却愿意出高价在商场购买,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心理某种需求而已,郭德纲就曾经如此调侃道:看芭蕾舞和看A片获得的快乐,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如同知识产权,如果没有文字、影像、产品的表达,知识产权是你我根本无法感知的,与其说是实体,不如说是需求的载体,那为什么时常有人摆出一副唯实体为尊的架势呢?恐怕,也只是我们大脑由资源匮乏年代带来的后遗症吧。
想起前几日,罗振宇如此说道:“对流行文化我们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出生前的,都是老土的。我们青春时候遇到的,都是经典。我们30岁之后看到的流行文化,很多人都普遍看不惯。”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刻意区分实体与虚拟,最基本的逻辑,一切源自需求,有需求,就有被满足的力量,满足后即达成交易,交易产生利润与财富,整个世界就是这样,更多时候,一方面看你提供怎样的服务去满足需求,另一方面,或许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