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一个现象有点意思,朋友圈里在一个社交圈内的人都在转载一些在这个范围内的人都很有认同感的文字、画面、视频和公众号的文章,这些信息共同指向的内容就是在这个圈子里面的名人,并且是取得了不错成绩的名人。
如果朋友圈的朋友相对比较单一地集中在这个社交圈,可能会发现一直被刷屏,你身边的人或者半生不熟只是加了微信的人都在转发这些信息,有一种这些消息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了的感觉。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之后,有的时候闲的没事就会观察一下转发这些消息的人是谁,有没有这个社交圈以外的人转发这些信息,同一个信息被转发的频率有多高,同一个人转发类似消息的频率有多高。
问好自己这些问题之后就会初步发现,基本都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在发,属于自嗨型,但朋友圈这个刷屏的阵势会让你觉得这消息已经出圈了。其实要验证的方法很简单,问几个不是这个社交圈的人知道不知道这个事,收到的反馈大致可以判断出这些消息是否出圈。转发的初衷可能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但因为每个人社交圈的不同,特别是工作之后的人,可能微信里面加的更多的是同事,于是这些消息最后很有可能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传播,并且与你有共鸣的人可能也还是这些人,特别是跟一些荣誉感有关的内容。
这就让我想起每个人关注的东西不同,在同一个世界里看到的东西就会不同。举个例子,阿格里奇是著名的钢琴家,乐迷们亲切地称她为阿姐,但对大多数对钢琴不关注的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对另一个钢琴家傅聪就相对比较熟悉,当然知道他的原因也是那本影响了几代人的《傅雷家书》。傅聪去世之后,就有很多纪念他的文章,里面必然会提到他的人生经历,在这里阿格里奇对他来说还是一个挺重要的人物,通过这些文章,更多的人知道了阿格里奇,然后上B站一看发现还有这位女神的纪录片(点击率相对较低)。于是,可以说阿格里奇在某种程度上出圈了。
但是对于乐迷来说,阿格里奇一直就在那里,追逐了她很多年,对她的音乐会如数家珍,而对于刚认识阿格里奇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全新的。同一个人,不同的人对此的感受以及接纳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知道或者喜欢的一些东西,也不能要求别人与自己在相同的认知水平上,毕竟每个人接受的信息不同,个人的偏好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当我们认为某样东西出圈的时候,有可能只是我们在自嗨。这一点也是提醒我们,有时候我们看到的繁荣景象只是虚幻的表面,只是因为这个事情在当时的情况下在我们眼里放得特别得大,我们只看得到这些,才会误以为全世界都是这样子的。就好像某些公司要求员工一定要转发自己公司的公众号文章,表面在朋友圈刷屏,实际上后台数据一看,转发量和点击量都很低,根本没有达到要求转发的目的,只是做了表面功夫。
其实出圈还是自嗨都不是最重要的,只是通过这件事再次提醒自己,很多你感兴趣的事未必是别人感兴趣的,你知道的东西也不能默认其他人都知道,甚至是有些你认为是常识的事情在别人眼里都是新鲜事物。如果认识到这点,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就能以比较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特别是当你觉得对方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事都不知道的时候,也许对方真的是不懂,所以才需要去沟通,而不是自己闷在心里去猜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也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我们做好自己,但不能要求其他人也跟自己一样。我们不能想当然很多事,多站在事物的另一面多想想,可能很多生活中的烦恼,想不明白的事情,一下子就明白了。人跟人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活得越久越能认识到这点,而且还一直在刷新你在这方面的认知。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