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快下班的时候,一个上届刚毕业在技校读书的学生回来看我。这次看到他,人长高了不少,真正地成了一个标准的青年了,看上去也成熟多了。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手中拿着一本《乔布斯传》,这一细节,让我有不小的感动。
在三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最注重的就是带着学生读书和写作,尤其是他们这一届,是我真正把读书和写作贯彻到底的一届,从初一到初三,三年来始终把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尤其是写作,为了鼓励学生写随笔,特意凭一己之力创办了学生的日常写作发表平台《星火》,三年来,其实真正是两年加一个学期,因为疫情原因,还由于到了初三学习时间紧张,写作期刊《星火》也暂停,集中时间抓学习。不想让学生分心,一心一意去面对中考。毕竟,中考是学生人生中一个不小的转折点,对于学生是一个只管重要的节点,必须得为学生们高度负责,基于当下这样的一个应试背景下的大教育环境,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应试教育者,但是秉着对学生学业的负责,不得不违心做应试教育教学。
其实,这一届学生,在学习上并没有体现出很大的优势,这样说,不是因为学生不够努力,而是很大程度上,学生并没有读书的天赋,或者说,学生们的智力并没有主要体现在学习上,而是表现在其他方面。于是,带着学生们三年来的读书和写作,慢慢引导他们喜欢上了阅读,尤其是,每周的1-2节的自主自由阅读课,真正读起来,让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发出来并不断得以强化。从当时的初三学习生活中,学生在课余时间,打闹追逐的人渐渐少了,而随手拿起书的多起来了。因为学生们对学习并没有很大兴趣,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基础差,随着三年来的学科知识的难度和内容的逐年递增,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渐渐呈现了递减趋势,于是,很多学生上课听不懂,从而开始放弃,不听课,不管是什么课,都会拿着书安静地读起来,而我的语文课,我更是对此熟视无睹,采取默认的状态。
阅读,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一个较长的过程。然而,只要在给学生真正自由自主选择地阅读,并进而把课外阅读课堂化,每周固定地坚持1-2节课地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一旦学生真正由外在的读到习惯成为了精神内化后的一种方式后,即便你阻止他不准读,那也是很难的,这就是习惯的力量,精神固化后的顽强及韧性,是形成难,要摧毁更难。这是我在二三十年来的阅读史上形成的阅读生活方式,更是在阅读兴趣养成后,由阅读培养与孕育的心灵浸润的漫长精神史。所以,在当年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在当年我的语文课堂上,我多次告诉学生们,多年以后,你可以忘记我在课堂上教过你们什么,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希望你们都不要忘了读书,也时常能拿起笔写作。因为,一个人只要真正喜欢阅读,就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就真正具备了一种学习力。
这个学生,当时还没有参加中考,在中考前大约一个月左右,就离开学校走上了社会。虽然在当时看似对他的人生阶段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从人生的长远目标来看,并不会决定什么。这就是所谓的什么“起跑线”论。人生是一次长跑,每个人的花期不一样,每个人的节奏更是不一样,更何况人的智力多元论,每个人的智力不同,在学业上不一定都适合,更不用说当下的应试教育完全败坏了学生们真正的学习胃口的大背景下,本就不能发挥出更不用说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阅读的自主自由选择,可以真正尊重他们的自我个性,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喜欢,从而打开他们的智慧才华的内在引擎,自由式生活随笔的日常化写作,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题材的选择上,都能真正发挥“有教无类”的个性化,从而真正挖掘学生的个性多样化于人的智力多元化,做到完全的生本化教育,满足个性与智力的不拘一格。
这个回来的学生手中的这本书,让我真正看到了当年的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还有他亲口说的一句话:“虽然当时读书不好,但是老陈的阅读课让我们确实爱上了读书。”这就是教育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效应,更是教育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滞后性。
我的阅读一直是慢的,因为认真,所以慢。阅读是应该在慢中进行的,今天,也正好把巴金的《家》读完,在断断续续的慢读中,收获也不少。这正如教育,我一直认为,教育是慢的艺术,它的本质“慢中出细活”,只有在慢熬中,才能真正遵循成长规律以及教育内化与人的智育培养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