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讲述的是主人公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却因生活所迫(印度的运动员除了奖牌,平常是没有收入的)放弃摔跤。怀揣着梦想的马哈维亚希望生个儿子来完成他的金牌梦——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不要耻笑这个略显狭隘的爱国心,当人们不是很强大的时候,是需要抱团取暖的。谁不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呢?)。不料,命运捉弄让他生了四个女儿(片中的印度偏远农村传统保守、具有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哈维亚意识到大女儿和二女儿有从事摔跤运动的天赋(网上很多人批判马哈维拉在这方面的独裁行为,但是想一想,如果他没有这样引导女儿的话,他的两个女儿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会是什么样子呢?马哈维拉知道他孩子的天赋,知道她们可以成就什么)。当然,要做就要做最好的。怀揣梦想的马哈维亚,开始训练女儿们摔跤。(这在印度农村社会中,是绝对超前的观念。一般生在印度农村的女孩,从小就要学做各种家务,到了十二三岁家里负担不起养女儿的开销时,就会由父母做主早早把女儿嫁出去,开始养儿育女的婚姻。难怪吉塔的朋友会那么羡慕吉塔和芭比塔有这么好的父亲,关心孩子,要给她们创造不一样的生活。看印度的社会的一系列问题,真的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通过严苛的摔跤训练(每天早上跑步、下蹲、练臂力……,马哈维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他的摔跤训练,并非一意孤行地蛮干。)之后,马哈维亚带女儿去参加那些在当时只有男人参加的摔跤比赛(我佩服他的勇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网上有人说他为自己的梦想不惜牺牲女儿们。我并不这么认为。他有金牌梦没错,但是他更看重天赋,如果不是女儿们表现出的天赋,他恐怕也不会这么做。)。终于,他的女儿们由被众人嘲讽鄙视变成了被众人赞美崇拜。(我想说马哈维亚的努力和坚持没有错,在那样的社会,女性被各种陈旧顽固的传统观念束缚在家庭中,他,创造了奇迹。)击败无数个对手后,两个女儿相继成为全国冠军,有资格进入国家体育学院。(这时候,国家体育学院的女子摔跤手,并非只有这两个姐妹,可见旧的传统已被打破,新的风气正在形成。)可是国家体育学院的教练是个庸才,身居要位,心胸狭隘、水平一般。他鄙视其他人的训练,要求所有学员全部摒弃以前所学,一切都要听从于他所谓的“先进”的教学方式。老大吉塔在教练的指导下,代表印度参加了两次国际比赛都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吉塔开始怀疑,不像以前那么在意输赢,她开始享受起体育学院的自由生活,训练之外,看电影跳舞,并且留起了长发,开始化妆涂指甲油等等。(有人说,片中长发和短发的镜头,有性别歧视的嫌疑。我不这么看,我觉得留长发表现的是吉塔对她自己人生的怀疑,而最后剪发则是表现出她的决心。)妹妹芭比塔来体育学院后,让吉塔又有了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人。芭比塔深知姐姐的犹疑和彷徨,劝她去跟爸爸谈谈,此时姐妹俩都明白爸爸对她们的爱和期待。从国内比赛走向国际比赛,对手越来越强,没有更好的战略、战术和心理素质,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吉塔的教练没能深度了解他的学员,作为父亲的马哈维亚则更懂女儿,他知道吉塔的优势是什么。不仅如此,马哈维亚还仔细分析了完吉塔前两次国际的比赛失利的录像,他看出来破绽,给女儿制定了新的方针。一切都是为了金牌的荣誉。参加英联邦的运动会,吉塔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父亲和女儿,团结一心,排除万难,取得了两场重要比赛的胜利,走到了决赛现场。然而,决赛开始前,父亲被别有用心的小人陷害,无法参加最后一场比赛。吉塔只能独立迎战,比赛进行得异常艰难并且充满了传奇色彩。最终,吉塔不负众望夺取摔跤冠军。当印度国歌响起的时候,马哈维亚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责任和信念在他的眼里熠熠发光,他确是一个英雄!
这里,我不想谈这部电影中的男权、女权,只想解读一下片中父亲马哈维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之处。
勇气。虽然马哈维亚在培养女儿方面显得独断专行,尤其是他的冷酷和偏执颇受诟病,但是,在印度这样一个保守又传统的社会,他敢于挑战传统,在一片哗然舆论声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马哈维亚不顾女儿的感受,一意孤行。要知道,影片中的背景是印度偏远乡村,是被习惯和传统笼罩下的社会,从吉塔和芭比塔练习摔跤开始,他们一家就承受着一边倒的非议。这时候马哈维亚只能这么做,用他自己的非凡勇气和钢铁般的意志与旧势力旧观念抗衡。马哈维亚用自己的行动在教育女儿做人要有勇气!
勤奋。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竞技体育更是残酷无情。作为优秀的摔跤手马哈维亚深知比赛场上没有过硬的功夫不行,所以他在训练方面,从一开始就非常严苛。每天天不亮就跑步,练了腿脚练腰腹,练了腰腹练臂力,练了臂力练头颈。勤奋练习加上过人天赋,才能让吉塔和芭比塔在摔跤场上表现得那么出色。马哈维亚用闹钟叫醒自己,始终陪伴着女儿们,从不偷懒。他用勤奋带动着孩子一起努力。
灵活(懂得变通)。生活中的马哈维亚不拘泥于传统,敢于打破传统。家境普通,他想法设法给女儿们搭配运动员才有的饮食;民族服装不利于跑步,就把长裤剪短,变成T恤短裤;长头发不适合在泥土地上摸爬滚打地摔跤,就剪成短发;不理会周围人的嘲讽和指责,坚持做自己;敢于挑战传统,要把女儿培养成优秀的人,要让她们有朝一日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人结婚。在摔跤训练中,马哈维亚的方法非常灵活多变,能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及时调整战略战术。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吉塔在决赛中独自战胜强大对手的关键。
我们总“教无定法”,就是指针对不同孩子、不同家庭的教育方面,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好比说有人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人讲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人讲尊重孩子、静待花开等等。我想以结果论,提出这些观点的人都对,因为每一种方式都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但是没有哪一种观念是打开所有心门的万能钥匙,许许多多成功的案例都有着与之对应的合适的“土壤”,简单复制、粗暴地引用都可能是无效的。《摔跤吧,爸爸》中,马哈维亚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要借鉴,还是要思考一下,对你们,合不合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