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
早就听说过《娱乐至死》,此书是对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这位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早在1985年的时候就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表示了担忧,并认识到媒介的危机,著成此书的形式给世人予以警示。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位批判家的预言与担忧像是若隐若现了。
这本书一开始就带有点哲学意味,导致去啃起来也枯燥、难以入其境,但是逐渐看进去的时候,尤其是看到其中的一些经典言论,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我阅读之后,将此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何为媒介
书的第一二章节都在论述媒介的概念,作者总结出媒介即隐喻和媒介即认识论 这样的观点。
对媒介即隐喻解释说明,从“会话”开始
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
会话: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
文化: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
媒介形式:语言、图片、雕塑、文字、电视等
从媒介的发展形式演变过程中,作者给出:我们的文化正从以文字为中心像以形象为中心转换这样的结论。
其中这一章有一句对钟表的观点,仔细思考一下这句话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自从钟表被发明以来,人类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时间滴滴答答从未停息,人类生活也伴随着从未止步。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
媒介即认识论
媒介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影响着我们对真善美的看法,为了论证媒介即认识论,作者列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其观点。最终给出: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认识论变化不包括(也许永远不能)任何人和任何事;新的媒介也有优势,比如电视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力量不容忽视。
二、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从16世纪开始,人们的认识论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任何一种知识都要通过铅字(印刷字)来传播。不分阶层、种群,美洲人民通过大量阅读文学、艺术、科学类等各类题材的书籍来学习,作者用“几乎每个人都在阅读”来描述这一现象。17世纪末,一种本土文学(报纸)兴起,开始以失败告终,但是后来人们醉心于报纸。(18 世纪末,塞缪尔·米勒教士自豪地宣称,美国已经拥有相当于英国三分之二的报纸,而人口只占英国的一半。)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各地区都形成以铅字为基础的文化。在19世纪中期,演讲厅普及,在这些演讲厅里,程序化的演讲为铅字传统提供了持续巩固的手段。从 17 世纪到 19 世纪末,印刷品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消遣。 那时没有电影可看, 没有广播可听, 没有图片展可参观, 也没有唱片可放,那时更没有电视。
从这一系列的发展演变中,作者得出:美国是由知识分子建立起来的国家。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了铅字的巨大影响。
铅字垄断着人们的注意力和智力,除了铅字以及口头表达的传统,人们没有其他了解公共信息的途径。公众人物被人熟悉,是因为他们的文字,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甚至也不是因为他们的演讲术。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作者的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 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 明察作者笔头流露的迷惑, 分清过于笼统的概括,找出滥用逻辑和常识的地方。
书本一行一行、一页一页地把这个世界展示出来。在书本里,这个世界是严肃的,人们依据理性生活,通过富有逻辑的批评和其他方式不断地完善自己。
三、娱乐业时代
1.电报
19世纪末,塞缪尔·莫尔斯(一名享有盛誉的美国画家)发明了电报,并预测电报将“使整个国家成为一个社区”。而其产生一种后果使信息成为一种商品,信息从此失去语境,作者用“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这句诗来形容信息的泛滥与无质量。
电报的主要力量来自它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收集信息、解释信息或分析信息;只是智力上知道很多事情,而不理解他们。相反,书籍是收集、细察和组织分析信息观点的绝好容器;写书、读书、讨论书的内容、判断书的价值(包括书的版面安排),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写书是作者试图使思想永恒并以此为人类对话做出贡献的一种努力。
2.照片
在19世纪,路易斯·达盖尔 发明了 最早的实用摄影方法,让照片也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媒介。照片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成为电报式新闻的绝好补充,这些电报式新闻把读者淹没在一大堆不知来自何处、事关何人的事实中,而照片正好为这些奇怪的干巴巴条目提供了具体的图像在那些陌生的名字旁附上一张张脸孔。
在照片的世界里,没有开始,没有中间,也没有结束,就像电报一样。世界被割裂了,存在的只是现在,而不是任何一个故事的一部分
3.电视
同样在19世纪,电视的发明为电报和摄影术提供了最有力的表现形式,把图像和瞬息时刻的结合发挥到了危险的完美境界。电视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一面镜子,是过去一个世纪中电子媒介最醒目的剩余物,它已经彻底地融入了美国文化。作者同时指出: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
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这一点电视导演们很久以前就发现了。在思考过程中,观众没有东西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艺术,而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电视中表现的世界便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娱乐不仅仅在电视上成为所有话语的象征, 在电视下这种象征仍然统治着一切。
四、电视对行业的影响
1.新闻节目
作者用“好......现在”这个会另人尴尬的词来表达现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性,它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迷惑了我们,让我们逐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在电视的影响下,广播新闻的语言也越来越脱离语境,变得断断续续,人们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被有效地截断了。
2.宗教传播
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任何传统的宗教仪式都要求,举行仪式的地方要具有某种程度的神圣性,而电视无法做到。电视屏幕本身也有着很明显的现世主义倾向,屏幕上充满了世俗的记忆,要想把它改造成一个神圣的地方显然是很困难的。
3.电视广告
企业开支的重心从产品开发转向了市场调查。电视广告把企业从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引向了设法使消费者感觉产品有价值。
电视广告是塑造现代政治观点表达方式的重要工具,政治竞选逐渐采用了电视广告的形式,政治家们是把自己作为娱乐素材推出在电视广告上,结果是他们已经作为公众名人深深地融入了电视文化之中。
所有成功电视广告的经验:它们给我们一个口号、一个象征或一个为观众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形象的焦点。
4.教学活动
电视称一种特别的课程,其目的是要影响、教育、训练或培养年轻人的思想和性格。电视成功地战胜了学校里的课程,甚至几乎消灭了学校里的课程。在电视课程中任何信息、故事或观点都要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现,因为对于电视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
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些具体的片断,不具备推论性,而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电视并没有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其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明显不如文字。
五、作者的建议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作者提出了问题,也说明眼前的困难简直无法逾越,甚至根本不存在什么解决方法。但是他提出几点建议:
1.干涉人们对于媒介的使用是不现实的
2.用电视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这是最糟糕的用处。
3.找到我们怎样看电视的方法
作者通过提出一系类疑问:什么是信息?其形式?各种形式分析?信息和理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最有利于思维?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去和电视对话,也就是有方法的看电视。
4.利用教育控制电视
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1985年,作者意识到电视的广泛传播,给人类文化造成了危机感。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电视了,出现了(以作者观念来看)更具毁灭性的传播媒介——互联网。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交工具,例如:facebook、微博、微信、短视频(快手、抖音)等,不胜枚举。
在每天的生活中,全球有亿万用户活跃在各种平台上,传播着来自全球各个地方的新鲜事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且是其忠实的用户。从电视演变来的短视频现在很受欢迎,抖音火了很久了,有一天基于好奇我下载了抖音,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简直有魔性,一刷根本停不下来,时间也过得如此飞快,赶紧将其卸载。。。。。。作者在书中提到:娱乐业并不是不想超越平凡,但它的主要目的是取悦观众,它的主要策略是运用技巧。我们似乎是逐渐被这些社交媒体工具套路以至离不开他了。
基于作者的理论,我们的文化会不会被这些新媒介控制了,我们会不会如作者预言: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网友评论
确实如果我们不节制,有一天我们真的会被我们所喜欢的那种安逸毁掉。